油脂市场放眼量


 

 昨夜2011.11.21美国CBOT1月豆最低11.41美元,收盘11.48美元),可是,长期来看,目前仍是“高位运行”。一家之言,只为交流,引起业内诸经营者多个心眼。

 此文曾刊发在2011.9.10《粮油市场报》“油话就说”,标题《不可高估四季度食用油价格涨幅》。虽已数月,可是分析我国油脂市场的基本方法及观点,尚不过时。尤其是当下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债危机难以消除,美豆终于“拐头”,击穿12美元/蒲式耳后似乎连破低位。但是,对美豆下调要有相当大的思想准备。不能只看到国内“惠农”,期望大豆价格连年上涨时不可取的。市场经济就有波动,就有风险。价格上下是常态,没有只涨不跌的道理。

正文:

笔者经常接到读者咨询:“你对现在的油脂行情怎么看?”“下一步油价还会不会涨了?”“现在我敢不敢进点货或者囤点货,等一等行情上涨再卖?”,诸如此类,一遍又一遍。
对读者感到满意的几个话题,初步整理交流沟通。
 
在变幻莫测的油脂市场中,如何把握满世界奔涌的各种信息?
 
认识基本状况。在我国粮油流通中,食油是市场化最早的,伴随着油脂市场化,几乎同时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油脂市场分析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国外。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马来西亚等等的天气、农产品外贸数据越来越频繁地充斥在我国业内经营者的脑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汇率变化也成了普通经营者的常识。在我国食油供应对外依存度超过55%的今天,这些基本因素要求我们,眼界要宽,思路要广,不能自我限制。
大半年了,看好食油涨价的赞歌听了一曲又一曲,被“看好预期”则一拖再拖,迟迟不见光临?即使“放开限价令”“定投400万吨大豆,未来库存紧张”“国产大豆面积减20%,预产减10-15%”等等,一个个利好信息,结果都是“灵光一现”“一涨即退”,只是最近这次各大油油脂品牌普涨5%左右,也是“略涨即止”,很不令“人”满意,远未达到一些人的预期。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为什么?简而言之: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唯独中国偏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只看到国内的“利多”因素,而忽视全球经济引人担忧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提出,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再则,必须认识到,前期全球经济发展中有“泡沫”,中国经济发展中也有“泡沫”。具体到中国进口大豆的“需求”,就不能否定已经有泡沫,不然,怎么会在需求刚性发展的情况下,去年进口大豆5480万吨,而今年预测下调为5100万吨左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综合“抛储”和预计减产的影响,原因之一就是真正的消费需求可能低于预期数。
信息分为层次。现在多见将信息分门别类为政治的,经济的、外国的、本国的,产区销区、相关品种等等,不一而足,应接不暇。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基本面的信息,也要按层次划分:宏观的微观的、战略性的或战术性的。进行品种分析,既要有该品种的产购供需平衡和加工物流状况,也不能缺少认识宏观经济大局包括金融形势与政策,更不能脱离社会政治取向。不同层次的因素,其影响力大小是不同的。重要商品的市场运行要服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方向,更要服从于政权及社会稳定的大局。
 
搞油脂经营的,做市场分析,为什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取向?
 
稳定是大局。社会稳定是经营的基础保证。你是油脂经营者,操心油脂市场的涨跌是正常的,政府操心市场稳定,也是其本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政策及管理举措,既是政治,也是一种经济因素。最终的市场经济的结果是大中小企业、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等多种利益群体多方力量的博弈,作为油脂经营者,不论你自觉与否,都不能忽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大政方针。
无论“限价令”存在与否。今年,稳定物价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管你看油脂市场的生产、进口、消费、成本等各种数据如何变化,如何进行合理推测,都不能脱离“稳定物价”这个大局。无论“限价令”存在与否,对缺少这个大局因素的任何市场分析预测,都要有所保留。
9月7日,国家发改委通知各地,保持“双节”供应,市场物价稳定。就是又一明证。每逢我国人民群众的重要节日,都要保持市场繁荣稳定,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常规。
 
阅读市场分析预测观点,为什么要保留一份反思?
 
且不说,市场是“鲶鱼现象”的市场,行情分析往往是市场形成的舆论前奏,因此要对各种行情分析,发现漏洞,提出反思。单就今年的几个数据而言,应该琢磨一下:
对外依存度是双向作用。常见许多分析文章,谈论其他大豆主产国天气影响我国油脂行情时,将“我国食油供应对外依存度超过55%”作为重要原因,却不见我国政策举措和市场状况对他国的影响。这是片面的分析,是“生产决定论”的传统思维,缺乏“市场引导论”的意识。应该认识到,我国“对外依存度”对其他主要出口国也有很大“反影响”。倒是美国大豆协会对此保持着一份清醒。其国际项目部的张晓平认为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大豆贸易形势中,中国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大豆进口占世界大豆贸易的60%,占美豆出口的50%。中国一有风吹草动,整个市场都会很敏感。”
为什么今年CBOT大豆,极为罕见地连续8个月,基本保持在13美元的区间内,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化,向上14美元向下12美元都是站不住脚?原因可以讲很多,而我个人认为,中国需求是美豆期价波动的因素之一。基本的一点就是,“下不来”是“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多了的影响,而“上不去”则不能不看到我国“限价令”政策的对外影响。美豆长时间的区间波动,与我国油脂市场的同期稳定有相当关系。直至8月底,CBOT大豆价格终于站上14美元,除了“北美时间周期”等因素以外,最近我国油脂市场的稍微宽松,品牌小包装油脂得以普涨5%左右不能不说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谓“成本推动”,其原因之一是自我竞争,进口一窝蜂,是我们自己把外国“豆价”抬起来的。
所以不能只是被动忍受“对外依存度”,也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运用我国大豆进口占“世界大豆贸易”60%以上的影响力。
油脂消费弹性增大。有分析:2009/2010年度,我国食用油人均消费为18.3公斤,仍有增长空间。另据资料,近年我国油脂消费加速增长,2006/07年度为2179.8万吨,2007/08年度0.74%,2008/09年度增2.19%,2009/10年度增4.61%,2010/11年度预计增5.52%。
对此,我们不妨留自问一下:是高消费时的需求弹性大还是低消费时需求弹性大?当然是高消费时的需求弹性大。在去年我国食用油人均消费达到18.3公斤已经“小康”的基础上,市场油脂价格的5%波动,并没有引起过去常见的“抢购”,不能不使经营者警觉。
四、要分析经营“心理”
   “都想坐轿,就不可靠”。我曾经问打算“进点货或者囤点货,等一等行情上涨再卖”的朋友,“如果都想等到涨价卖货,谁来涨这个价?”。这就是分析参与油脂经营的各类经营者的经营“心理”。大企业有大的经营策略,中小企业、个体户也有自己的经营招数。表面看,都想涨价是一致的,但是准备在涨价后采取的行动就不同了,如果都一直想卖,谁来买?最终还有看消费者的认可度。在最终的市场上,经营者与消费者不是竞争关系,而经营者之间才是真正的竞争关系。
    我们习惯于降价促销,孰不知有时涨价也是促销的一种策略。只是在供应充裕的市场中,这一招越来越不灵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预测我国油价大涨的文章,越是大胆就越是值得警惕。曾经有预测我国豆油涨价到1万5、6的,谁知1万3就暴跌了,原因就是“都想坐轿没人抬轿”。
不可高估四季度食油价格涨幅。许多分析曾预言“四季度食油大涨”,却只讲“大涨”,而没有明确数据,为预测留下模糊空间。我理解至少应该是“在目前价位涨5%以上”吧,否则,何谈“大涨”?。我对这种“大涨”预言,曾提出异议至今未变。理由:一是从前一段港口大豆库存持续增加,许多油厂停机而市场供应充足来看,我国实际油脂需求有被虚夸的部分,或者说有一定的弹性,增长数不是确定不变的。食油涨价对企业影响大,对农民影响小,“惠农”效应不确定。二是食油价格有“货币泡沫”因素。在供求宽松的情况下,价格高企,是何原因?就是钱发多了其三,稳定物价任务艰巨。以提高准备金率收紧货币流通量来控制物价至今效果还不大。前7个月CPI突破控制指标,8月份仍达6.2%,其中油脂价格上涨1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9个百分点。1-8月CPI达5.6%,虽然有研究说“全年CPI增速约为4.8%”,但是这是虚的,已经涨上去的8个月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在剩下来的3个半月里,要把全年的CPI增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谈何容易。国家对挤出“货币泡沫”的工作不敢有一点放松。因此,我对四季度食油价格继续大涨的预期持保留意见。
 
                                              2011.9.9
刊发2011.9.10《粮油市场报》“油话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