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烧麦”
在所有的美食中,大概只有“烧麦”的名称最难确定。我这里用的是“烧麦”,有的说应该是“稍麦”,有的则叫做“稍美”,还有写成“烧卖”、“烧梅”或“稍卖”、“稍梅”的,到底是哪两个字似无定论。
烧麦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包子,一种类似小笼包的主食。烧麦的制作很有特色:要把和好、揉到的面团垫着干淀粉擀成薄薄的圆皮,再把五六个圆皮摞在一起,用圆形走锤压在面皮的边缘上,右手推动走锤向前滚,左手向后牵动旋转,将皮儿擀成波浪式花纹的荷叶边或麦穗花边;鲜肉配葱姜等佐料拌成红、白、绿色相间,香味扑鼻的烧麦馅;把馅放在烧麦皮子里轻轻捏成石榴嘴状,馅儿要露在外面,不像包子要捏口;烧麦上笼蒸七至八分钟即熟。烧麦出笼,顿时鲜香四溢。观其外形,雪白剔透,晶莹通明,皮薄如蝉翼,柔软而有韧性;用筷子挟起来垂垂似悬胆,置于盘中团团如白莲。
我第一次吃烧麦是在50年代末,慕名到大西街九楼巷里的凤临阁。早年听京剧“游龙戏凤”时知道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的故事就发生在咱大同的凤临阁。后来看资料得知,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西逃路经大同时,曾经品尝过凤临阁的烧麦。据说,慈禧太后派大太监李莲英到凤临阁点菜,厨师精心制作了9个笼屉的烧麦。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分别包着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等9种肉调制的馅,烧麦上端制成牡丹、荷花、玫瑰、芍药、玉兰、月季、秋菊、杜鹃、梅花等9种花瓣状,故取名“百花烧麦”。呈上“百花烧麦”慈禧龙颜大悦,但见烧麦个个晶莹如白玉,鲜亮似凝脂,再看烧麦上的花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精琢细雕的一般。这烧麦色香味形俱佳,看着美,闻着香,吃着鲜,却又美而不艳,香而不腻,鲜而不厌,一个一种味,一口一个香。吃得慈禧忘却了逃亡的惊恐,舒展了多日紧锁的眉头,连连称赞,喋喋夸奖,乘兴将自己专用的一套银制餐具赏给了凤临阁店主。
当然,我不会有慈禧的口福,只吃到凤临阁猪肉馅儿的烧麦,那确实是名不虚传。吃到嘴里,皮薄馅大,鲜嫩味美,油而不腻,清香爽口。后来在矿区的梅香春大酒店又品尝过闻名遐迩的“牛肉稍麦”。据酒店介绍,“牛肉稍麦”是上世纪30年代大同的名吃,梅香春继承传统并经多年不断改进,做到了皮糯、馅嫩、味香、形美。牛肉馅儿调制得鲜嫩不柴,香而不腻,清香可口,别有风味。
烧麦源于何时?已很难说清楚了。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元代。史料记载,在元代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稍麦”的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烧麦颇为相似;只是又说“与汤食之”,好像又不尽相同;可是再看下去,“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梢系”明明白白写道:“故曰稍麦”。依照此说,中国的烧麦最少有700年左右的历史。至于,有的资料根据《快嘴李翠莲记》中出现过“烧卖”,从而推断烧卖出现在更早的宋元时期,似乎站不住脚。李翠莲在夸耀自己的烹饪手艺时确实说过:“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但此文出自《清平山堂话本》,编者洪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人。
另据资料介绍,烧麦似乎在呼和浩特出现得比较早。历史上,呼和浩特称作“归化城”时,北京、天津等地的饭馆就有以“归化城烧麦”、“正宗归化城烧麦”招牌来吸引顾客的。“归化城”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 ,明万历九年(1581年)皇帝才正式赐名“归化城”。这样算来距今有400多年了。早年归化城的烧麦都是在茶馆作为点心出售的,食客一边喝着浓酽的砖茶,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类似包子的点心。茶馆以提供茶水服务为主,点心只是“捎带着卖”,久而久之,这种似包子、非包子的点心就被简称为“稍卖”了。因为“卖”字欠雅,故取同音“麦”字代替,便成了“稍麦”。有人觉得茶馆里可以“捎带着卖”,正规的饭馆用“稍”字就欠妥了,于是,取“烧好便卖”的意思,改名为“烧卖”。还有一种说法,说“烧卖”本来是“晓卖”,意思是“晨晓才有得卖”,因“形似音近”而被篡改了。
不管如何叫法,大家基本能明白此为何物了。烧麦因为味美形俏,香鲜可口,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呼和浩特最有名的是手挫羊肉馅烧麦,毫无腥膻之虞,颇多鲜香美味。北京“都一处”的三鲜烧麦,用海参、猪肉、鲜虾为馅,形美而味鲜。淮扬的烧麦馅料精细,并另辟甜味一途。广东的蟹肉烧麦,有诗赞曰:“玉盘擎出堆如雪,皮薄还应蟹透红”,描绘得令人垂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