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换技术是误读


  近日又看到很多关于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的分析,感觉这是误读。

  一、当时的环境压力

  现在的环境下难以理解90年代的市场环境,当时我们国内轿车厂家生存压力很大,如何生存是困惑,而且还有商用车企业。当时这样的烂摊子如何可持续发展,合资是生存之路的一种模式,而不是能实现市场换技术,或者说不合资的很多企业当时就垮了。

  二、90年代前没有市场概念

  现在人总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轿车市场,是黄金满地,而当时不是这样。

  记得当时的上海大众合资时,德国人提出的条件是只管生产,销售是中国人的事情,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轿车是计划调拨的,外国人根本搞不懂。最后是合资的生产企业,而销售是上汽销售公司负责,德国人才不承担销售风险呢。这样的环境是现在人不了解的。

  我是91年进入汽车行业的,当时的天津汽车是引进技术,当时的市场也是没有的,都是机电公司负责调拨和对单位销售,因此才出来现在的很多物贸公司概念的汽车经销集团。

  三、当时死了很多轿车企业

  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试水合资;随后就是兵工系企业的引进技术和合资建厂。经过几年的艰苦发展,有些撑不下去了,首先是广州标致倒了,这个烂摊子被广州本田接手。而北京吉普也是很艰难的,随着克莱斯勒的艰难处境,三菱品牌退出了,克莱斯勒也退出去了,转而变成奔驰的合资企业,这个企业在08年前也是很艰难的。

  与此同时还有富士与贵州航天的合作、江南、江北、长安等与铃木的合资合作企业。这些企业也是大部分倒下了,最终老国有企业很多被民营企业收购,现在的吉利也是有并购江南汽车的底子,比亚迪也是并购秦川福莱尔的底子。如果当时的市场好,这些国有企业也不会沦落到破产的地步。

  四、合资保留下了汽车体系

  为何现在的汽车行业形成几大集团的主导模式?主要也是几大集团的合资企业提供给大集团了利润、人才、管理模式等宝贵的财富。

  现在的人看到大集团的风光,要求大集团发展的更好,要求合资企业的发展更快,这可以理解。但当年的环境下是考虑的生存。当时是很多企业停产,职工下岗,乃至出来很多破产的轿车企业被民企兼并,而且兼并的民企也有很多继续破产了。大集团依靠合资带来的新理念而间接带动了商用车的发展,目前的一汽、二汽的中卡和重卡,东风等的轻卡,这都仍是行业的领军者,其中的合资企业的资源溢出的贡献很大。

  五、汽车合资模式需要完善

  新环境下空谈过去没意义,现实环境下务实的推动自主技术创新是合理的选择。

  全球化市场的规则,就是“开放、公平、竞争”原则。日韩当年也是严格保护汽车工业,但都放开了。而现在的日本日产被法国雷诺兼并,而韩国大宇也被美国通用兼并,双龙被中国吃了,随后又被印度企业兼并。德国的欧宝也被美国通用吃了,而我们现在又要吃瑞典的萨博,其股权都是放开了。

  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必须防范风险,因此进入后合资时代必须要完善合资的模式,实现合资企业的二次创业。

  六、后合资时代需要有效的制度完善

  后合资去时代的合资企业、大集团、政府都应该有所作为。

  1、合资企业要从附庸变为独立的主体

  合资企业不能是简单的跨国集团附庸,否则自身生存就存在问题,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进入后合资时代的合资企业需要独立的生存模式。

  经过几十年的合资合作,在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合资车企都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核心欠缺的就是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拥有全部工业产权的产品。

  2、大集团应该强化内部约束

  大集团对合资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规划和约束,尤其是要进行市场定位的有效区隔,确保合资企业的发展不能恶意打压内资企业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合资企业都是在大集团的股权控制下,大集团的社会责任必须体现在合资企业的市场策略上。不能让合资的低端产品恶意打压自主,不能用老旧技术的产品阻挡自主品牌的提升之路。否则汽车合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也就没有区别了。

  3、政府采购要转向自主产品

  政府采购要给自主产品完整的市场。轿车的政府采购要从以合资企业的洋品牌为主转向自主的产品,首先是要保证纯自主的企业有纯净的市场空间,其次是严守合资企业产品的准入门槛。

  从新的政府采购公务车的标准看,合资企业的现有产品应该是全部退出,这对目前的合资模式是很大的冲击,现有的合资企业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