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影视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


1、多方合作拍片
 
    多方合拍机制不仅可以降低制片方的投资金额,也有助于降低投资方的风险。据了解 ,《唐山大地震》最初由唐山市政府 、“华谊兄弟” 和 “中影集闭”三方联合投资,投资额分别为 6000万元 、5400 万元和 600 万元。后“华谊兄弟”将其在影片中的部分投资转卖给了浙江影视 ( 集闭) 有 限公司 、上海电影 ( 集团 ) 有限公司、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和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因此,影片的投资方增加到了7 家。《唐山大地震》通过政府托底,多方投资的参与使投融资的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
 
2、预售版权,加速资金回笼
 
    影片上映之前,制片方通过性向海内外的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预售发行权、放映权,收取定金或“保底发行金”以支持影片的制作。
 
3、贴片广告与植入式广告收入
 
    由于受众数量巨大,电影及相关场所天生是个广告载体。例如派格太合传媒出品的《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就是植入式广告的成功案例,获得了广告本田的巨额广告收入,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唐山大地震》中唐山市政府的投资的6000万元中仅15%作为投资,其余 85%—5100 万元作为 “赞助”是无偿的,这部分“赞助费”的投资实际上也是一种广告植入,是一种城市植入,带给唐山市政府的不仅仅是票房上的收益,更多的是一种城市宣传和城市名片,值得电影人借鉴。
 
4、上市融资
 
    由于国内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各家影视企业的融资需求也逐步增强。各大影视公司意欲通过上市获得融资,扩大规模。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上海电影集团上市或者转板的消息不断。国内发行巨头保利博纳内部整改完成后将更名为博纳国际影业集团,并期望能在2010年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尽管由于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和政策体制制约,他们的上市计划一缓再缓,这些影视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稳定,盈利状况也比较可观。上市融资是它们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也必将是迟早之事。
 
5、版权质押贷款
 
    版权质押贷款即银行针对影视制作企业发放的以版权质押为担保的贷款。2007年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与北京天星际影视文化传播公司的电视剧“宝莲灯前传”签订了一份以版权作为质押的贷款合同,成为中国影视产业版权质押贷款的第一例。
随之,银行版权质押贷款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2008年北京银行进军影视业的行动成为影视融资圈内一大亮点。自北京市启动影视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以来,北京银行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总额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