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的无奈与纠结


  毫无疑问,当下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境,而美国、欧盟、中国,全球三大经济体也正在经历着属于各自的无奈与纠结。一方面,欧美国家正经历着主权债务危机;另一方面,中国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QE3:出或是不出,萎靡就在那里

  美联储虽然在上周进行了议息会议,并且伯南克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美联储已经准备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购买的对象将是抵押债券(MBS)。但伯南克也并没有就QE3推出的时间点和规模给予市场明确的预期,甚至措辞都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

  这样的姿态源于美国制造业增速开始放缓。据最新数据,美国10月PMI指数已经降至50%附近,制造业放缓迹象明显。制造业的放缓,可以预计美国就业状况难改,实体经济将再次面临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急需政策刺激。然而,财政赤字高企制约着财政政策宽松空间,美国只能寄希望于货币政策。但是美国最新物价数据显示,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带来了物价上涨,货币政策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已经不及从前。

  希腊:救或是不救,危机就在那里

  欧洲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政治问题超过经济问题,而压力的根源也在于通胀预期以及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希腊公投风波以及德国救助态度的迟疑也折射出当下希腊面临的政治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政策。

  此外,德国不愿意继续无偿援助希腊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德国对于通胀预期的担心。德国历史上是遭受通胀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在希腊经济增长无望的前提下,德国无偿援助只能带来德国经济增速下降,激发财政赤字,从而导致通胀抬头。

  调控:调或是不调,通胀就在那里

  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更为复杂,近期有关货币政策转向的论调很多,但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至少年底之前仍将保持平稳,即使有变化也仅仅会是微调。

  一方面,虽然短期通胀有所回落,但是潜在通胀仍然较高,尤其是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巨大,如果我们贸然松动银根,前期通胀控制的成果将会付诸东流。从影响通胀的两大因素猪肉以及油脂价格走势来看,猪肉价格出现回落,但是油脂类价格并没有回落,反而小幅上涨,这意味着我们管理通胀的任务仍然艰巨。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中期也面临着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问题,出口和投资两匹“马”已经难以再次拉动经济增长“大车”,未来只能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但是国内需求的增长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分配体制的完善;二是适度降低储蓄率,适度抑制房价,让购买性储蓄转变为消费。因此相对而言,未来中国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和空间都比货币政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