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峰会“清谈”有益“口水”难免


  11月28日,为期两周的南非“德班气候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正式开幕。这次峰会由于面临《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而后续缔约前途难料,被部分媒体冠以“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也有人鉴于以往几次气候峰会,尤其是哥本哈根和坎昆两次峰会,要么成为各国相互指责的“口水战”,要么成为无关痛痒的“清谈馆”,在峰会开始之前就悲观断言该次峰会又将是各国的“聊天”聚会。

  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无法达成广泛深刻的共识和有约束力的合作,乃是全球环境治理上的典型“公地悲剧”。当然,不仅仅是气候变化问题,毒品泛滥、流行疫病、核武扩散等全球公共问题都面临着古典经济学家无法解决的难题:个人乃至国家的自发逐利行为,都并不能直接带来公共福利的增加,相反会出现普遍的“公地悲剧”现象。

  更重要的是,一国范围之内的“公地悲剧”治理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政府通过征税制止侵犯公共物品的行为;二是将公共物品私有化。但对于以主权国家为基本主体的全球治理而言,这两种选择都无法实现。相比主权国家之内的公共事务,全球治理中的“搭便车”行为更为普遍,且更具备民意合法性;在人生苦短、得意尽欢的现实享乐主义诱惑面前,“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代际伦理同样显得如此单薄羞怯。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环境治理还面临着更大的合法性考验:不少科学家从自身长期研究中得出了与气候变暖完全相反的结论,更有研究证明在若干历史时段内的全球气候变化根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剧烈和可怕。无论我们对这样的学术质疑多么怀疑,但囿于我们知识的分散性、有限性,对这种质疑我们都不能不屑一顾。否则,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如今的德班系列峰会,在不少人眼中就不仅仅是“口水战”或“清谈馆”,而是彻头彻尾的无聊闹剧了。

  其实,无论是对气候峰会的合法性质疑,抑或各国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各国采取气候峰会这种方式面对面坐下对谈,哪怕果真是“口水”和“清谈”,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公地悲剧”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努力。指望一两次气候峰会就能“拯救地球”,那只是媒体吸引公众眼球的夸大其词;但将其视为一无是处的“口水战”和“清谈馆”,尚未开始就“唱衰”峰会,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简单思维作怪。试问,对于类似气候环境这样的国际型公共物品治理难题,除了交流沟通和谈判之外,当前的人类还有更好的选项么?

  在笔者看来,利益攸关的各方坐下来争吵谈判,本身就是破解全球治理“公地悲剧”的一个全新选项——多中心自主治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的这一理论发现,用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问题,就是各方没有一个全球政府的背景下,自主谈判合作,找到一个既非私有化又非征税监督的合作治理模式,德班峰会等恰恰就是这种自主治理的体现,所以应该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

  和公共选择学派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类似,在全球公共治理中的各个国家同样是具有自利倾向的“理性经济人”。因此,在历次峰会上争吵博弈,在减排承诺和其他各方面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本来无可厚非。最关键是各方面应该在博弈的过程中全力争取都能相对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有博弈无合作才是恶化“公地悲剧”的更大悲剧。值得庆幸的是,历次气候峰会虽然成果寥寥,但那些点滴进展依然值得鼓舞,积沙成塔、水滴石穿的意志力乃是全球治理的不二法门,集小胜成大胜更是其唯一的策略选择。

  当然,在当前全球政治格局下,国际型公共物品绝大多数是在主权国家范围内进行治理的,所以我们在倡导全球多中心自主治理,尤其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气候环保NGO等协作参与的同时,还是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市场经济、公民参与、宪政法治等治理理念,因为这些是确保一国范围内人口、资源、环境总体上协调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

  总之,德班峰会不会是“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清谈”和“口水”也在所难免,但只要各方面秉持诚意持续努力,破解全球气候环境治理上的“公地悲剧”依然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