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国,张斯民:杨献珍论党性


  

  党性观是杨献珍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杨献珍自20世纪4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写了大量诸如《克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作风》、《何谓党性?》、《关于党性认识问题》、《珍重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提高党的战斗力》等关于论党性方面的重要著作,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阐明了何谓党性、怎样加强党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等无产阶级党性的问题。这些著作,不仅从理论上对党性问题作了准确阐述,而且紧密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怎样在党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行党性锻炼,给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铺出了道路,搭好了阶梯,打通了关节。这样,使党性锻炼问题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不可捉摸的,而是实际的、有章可循的、有路可通的。这是杨献珍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要贡献。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和践行杨献珍同志的党性观,对于我们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深刻阐明了何谓党性杨献珍首先指出,“‘加强党性’,‘锻炼党性’,现在差不多成了我们每个党员的口头禅了。但常常有这样的事情:越是日常的话,对它的概念也越是模糊。何谓党性这个问题,恐怕在许多党员乃至干部中,都还是很模糊的。”[1](P14)有的认为,按时开会,按时汇报,就是党性;有的认为,按时缴纳党费,就是党性;有的认为,能够完成任务,就是党性;有的认为,对党忠诚老实,就是党性;有的认为,有组织观念,就是党性;有的认为,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就是党性……

  可见,对于党性的认识是很庞杂的。它们或者把共产党党员的基本条件视为党性;或者把共产党党员应具有的基本态度等同于党性;或者把共产党党员的日常社会生活准则与党性混为一团……他指出,对党忠诚与组织观念强,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党性;“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1](P18);两袖清风,为人正直,生活严谨等是党员及干部应具有的基本生活准则,也是党性的表现,但不是党性。因而,上述对党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片面和不正确的。

  那么,党性究竟是什么?杨献珍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列宁曾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P379)这就是说,我们作为共产主义者,无论处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认识、分析、处理、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直接的和公开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算得上是有党性。是不是真正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决不是自己主观说了算,这与他能不能掌握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当他真能掌握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且能在实践中运用的时候,才能说是真正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了,才能够说得上是有党性。正如列宁所说,辩证唯物论本身就包含着党性,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只有它能够引导我们勇敢地正视现实,引导我们达到客观真理。

  斯大林也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具有特殊性格的人。我们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3](P169)。这里讲的“特殊性格”、“特殊材料”指的就是共产党员有辩证唯物论做他们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最科学的世界观,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独有的世界观。这是共产党员所独具的特点,也是共产党员与任何其他政党的党员的根本区别点。

  毛泽东对列宁、斯大林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分析了主观主义态度的危害后指出:“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4](P759)这里,毛泽东明确地告诉我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态度就是党性,没有这种科学态度,就叫没有党性。

  刘少奇在论《人的阶级性》一文中从阶级实质的深度,明确提出:“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5](P110)这样,他从阶级实质的角度,把共产党员的党性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本质、利益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尽管,各个经典作家论述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不同,但对党性本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一个政党的党性,是其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这种党性又是和其采取的思想方法相联系,和其拥有的世界观相一致。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本质和利益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一致,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相统一。这种党性总是通过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举一动等表现出来。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事情上,其表现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总之,“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和献身精神,就不可能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样,如果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就不可能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只有从两者的统一上去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什么叫党性。” [1](P219)

  二、从理论和现实层面,深入分析了在党性问题上错误认识的根源,指出了党性不纯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杨献珍在揭示了党性的实质以后,接着分析了在党性问题上不正确、不科学观点的认识根源,并且指出了党性不纯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杨献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展着。我们党对党性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全面到全面、不深入到深入、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他针对在党性问题上的几种模糊认识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一)“今天才知道,所谓党性,乃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态度,过去认为是纪律性组织性,是对党忠实,是不是认识错了?”杨献珍指出,这不是认识错了。党性里头包括纪律性组织性和对党忠实的内容,过去把纪律性组织性和对党忠实认作党性的全部,以为党性尽于此矣,是以偏概全。纪律性、组织性和对党忠实是党性的表现方面,而且是很重要的方面。一个政党的党员没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产生那改变一切的巨大的力量。没有对党的忠诚,就没有凝聚力,就不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也就不能完成党在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从而实现党的宏伟目标。

  (二)“过去认为党性是具体的,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真是太琐碎了。”他指出,“党性是具体的”,今天还是应当这样认识。把党性提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方法上来认识,决不是说把党性变成抽象的东西了。“党性是具体的”这句话,应当理解为能够实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去处理一切具体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问题,也包括日常生活问题)。说党性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态度,决不是说日常生活就可以不必注意。相反的,一个共产党员,如果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方法,那他就不仅能够很好的处理政治斗争问题,而且能够很好的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如待人接物等等)。有修养的共产党员,其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党性之纯净,正是由这样的一致性上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仅仅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我们的党性,那是非常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去锻炼。

  (三)有些同志看到把党性提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高度,感到有些害怕了,说道“我不能掌握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我没有党性”,因而失望了。杨献珍同志指出,这些同志不应该失望。这些同志,尤其是干部,都有相当的斗争历史,都是在忠诚的为党工作,这也是党性的表现。而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凡是工作做好了的地方,都是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工作没有做好的地方,那就是由于不合唯物辩证法的,所以才导致失败了。这里党性问题只是纯与不纯或全与不全之分,决不能说“我没有党性”。

  其次,杨献珍指出了党性不纯的表现、实质及原因。

  杨献珍引自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着重指出:“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人,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7](P58)他把主观主义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可概括为九种情况:“(1)是常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任何复杂的问题,往往是不假思索,不加考虑,从心所欲,随心所之,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脑子一热,率而决定;(2)有些人则是无根据的空想,自由放荡,毫无边际,没有着落。结果仍是空空如也;(3)有些人不看指示,不看文件,不看政府的法令,借口‘特殊’的环境,在工作中往往随意的处理问题,甚至是违反政策;(4)工作不深入,不研究工作对象。对于工作,往往只有空洞的计划,而没有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更没有督促和检查,不了解也不想去知道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5)不顾困难和条件,搞铺张浪费;(6)个人英雄主义。有些领导干部,对上反集中,对下不民主,不理睬上级的决定,不倾听下级的意见,以为只有自己是对的;(7)随心所欲、随己喜好提拔干部或处置下级,将其变成“雇佣劳动者”;(8)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瞎指挥,乱弹琴,不择地点,不看对象,随意说话,不负责任;(9)不学习,不思考,缺乏指导实践的理论等等。主观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方法论。”[1](P4)杨献珍分析产生主观主义的根源有两个:“一个是从认识方面来的,同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是一样的。唯心主义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特征、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受到片面的、过分的发挥(夸张、膨胀)而变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而神秘化为绝对物的结果。主观主义正是如此,在认识问题上,把曲线扩大为直线,把片面夸大为全面。产生主观主义的另一个根源就是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等)。有个人主义等等思想意识的人,看问题,一切都从个人利益本位利益出发,当然要陷于主观片面,而不会客观全面。” [1](P178—179)主观主义者,想问题,办事情,不调查,不研究,不顾客观实际,不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不到事物的真实状况,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切随心所欲,从意而为。其根源在于这些同志缺乏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不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丢掉了我们党一贯倡导和遵循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三、从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加强党性为什么要加强党性?杨献珍指出,“增强党性,搞好党风,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个最根本的途径。”而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性是他自身存在的‘价值’,党员由于具有党性而得以名实相符;失去了党性,即使他还保留着党员的名义,而他作为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却已不复存在了。” [1](P216)

  党性锻炼的实质是什么?斯大林在列宁逝世时向列宁宣誓说,在列宁领导的“军队”里做一个战士,是再光荣不过的了,“以列宁同志为创始人和领导者的这个党的党员称号,是再高尚不过的了。……要珍重党员这个伟大称号,并保持这个伟大称号的纯洁性。” [3](P169)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党性,加强党性就是要加强作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特性,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修炼,保持党和党员称号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刘少奇认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每个党员要照着这一切特性来改造自己,要使自己具备这一切的优良的特性。”[5](P110)1942年整风时,毛泽东总结了我们党二十多年的斗争经验和教训,又从思想方法方面来阐述党性,把思想方法提高到党性标准上来,认为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由此,我们对如何加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了,总之:“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1](P141)克服主观主义的作风,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克服唯心主义的方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杨献珍进一步指出,在实际中,加强和提高党性就是要贯彻“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后改为增强党性)”的方针。具体的说,加强和提高党性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首先,要学习哲学,目的是为了解决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支配思想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学习历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知识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分析社会经济形态,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助于解决我们的工作方法,提高我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仅学习理论并不顾实际地到处乱套,是教条主义;抛弃理论乱用经验的是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对革命和建设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正确的作法是,用学习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改造现实的实践,又用人民的实践来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第二,加强修养,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道德品质问题也是共产党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有党性的人,必定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首先,要树立革命的理想。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树立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鞠躬尽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其次,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要诚恳对人,诚实对事。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同志要热情,对工作要激情,对党要忠诚。言行不一,表里相异,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与党的宗旨和性质相违背的。再次,要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是革命的大忌。杨献珍指出,骄傲自满的人,对人对事都是用唯心主义观点去看的,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从我们党的经验来看,真正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修养的同志,都是非常谦虚谨慎的。因此,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首先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同时也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学会依靠群众,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最后,要有正确的名誉地位观。杨献珍强调,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争名誉、争地位、争级别待遇的人也不少见,其表现的特点是:“‘宁为鸡口,勿为牛后’;不愿做机关学校工作,认为没有远大前途;说理论工作待遇低,进步慢(这所谓‘进步’就是地位、提拔的意思);‘愿做出名的工作,不愿做无名英雄’……同别人比,比党龄、比资格、比能力、比高低、比地位、比待遇,比的结果,总是自己长处多,短处少,但是自己的地位低,待遇低,因而觉得党对自己不重视,不器重,对不起自己,说自己是‘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有才能不能发挥’,是‘倒霉’;所以往往对党不满,闹情绪,精神苦闷,如此等等。”[1](P158)这样的人,按毛泽东同志讲的,是闹独立性的人,是不老实的人,是最愚蠢的,是没有好结果的。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不争名,不争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三,积极实践,加强党性锻炼。杨献珍指出,党性问题不仅是个修养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生活、实践是锻炼和提高党性的根本途径。每一个共产党员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伟大的事业中去,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去锻炼、提高自己的党性。在党性锻炼实践中,要学会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毛泽东曾指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乃是党性的表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杨献珍由此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理论)去认识分析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解决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坚持言行一致的原则,乃是加强党性锻炼的一个重要方法。”[1](P183)二是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关系。杨献珍强调,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群体利益是统一的。每个人在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以不损害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为其生活的基本原则。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以人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因此,他更应当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关系,要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在努力实现和发展群体利益的过程中来实现和发展自己的利益,随时准备用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实现、保护和发展群体的利益。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在实现眼前利益的同时,为长远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或者只注重长远利益而不顾眼前利益的实现都是错误的,对党对人民都是有害的。三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升华。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实践中,只要民主不要集中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只要集中不要民主会导致独断主义。在党的领导中,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负责与集体领导的关系。个人负责不是一切个人说了算,而是出现问题要有人负责任。民主集中,集体领导是我们党的决策原则。正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指出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同样证明: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依靠民主集中制,依靠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才使我们党不论在革命时期或者在国家建设时期都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和成就。” [8](P182)在党的生活中,我们既要充分尊重领袖的权威又要反对个人崇拜。四是要正确看待加强党性和发展个性的关系。杨献珍指出,有些人把加强党性和发展个性对立起来,以为加强党性,就要妨害个性的发展,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杨献珍认为,加强党性与发展个性是统一的,只有加强党性,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一个人如果破坏了党性是不可能很好地去发展个性的。在今天,没有党性的人,人民是不需要的。党性是普遍性,个性是差别性。我们全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必须进行的工作,则是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大家都坚决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党性。每个人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来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说,这就是个性。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是为了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公共利益,这又是表现了自己的党性。我们每个人今天都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前提下来发展自己的个性。个性有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之分,我们要发展的是建设性的个性。“在今天,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就不能很好地去发展他的才能来很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也是肯定的。” [9](P578)

  [参考文献]

  

  [1]杨献珍.论党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2]列宁.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A].列宁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斯大林.悼列宁[A].斯大林选集[C].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5]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解放社,1950.

  [6]中共中央.整风文献[M].北京:解放社,195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8]杨献珍.从坚持唯物主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加强我们的党性锻炼[A].论党性[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9]杨献珍.什么是唯物主义 [A].杨献珍文集[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王道国(1965-),男,湖北郧县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武当道教和道教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