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居民职业分化的不稳定性和不彻底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流动性较高,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但这种分化是不彻底的,农村居民中的各个阶层同农业劳动和土地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非农产业和职业地位的不稳定与易变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强着这种联系。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给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造成了障碍。
(2)农村阶层界限的模糊性。从阶层划分的标准看,各农民阶层间的界限相对清晰。但是,由于农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家庭,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经营方式和不同的职业活动,往往寓于一个家庭之内,社会分化存在于家庭统一体内,由此模糊了农村社会成员不同阶层和群体的界限。
(3)农村阶层结构的隐性化。农村各阶层的开放性大,社会流动性高,个人阶层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重阶层身份的特征,使得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处于不稳固状态,阶层成员在地位、利益和价值等方面难以自觉认同,没有明确的阶层意识,阶层结构呈隐性化状态。这种状况弱化了阶层内的凝聚力,及个人对阶层之间冲突的参与性,因此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缓和。农村社会中出现的个体化、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碎片化",以至于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脱钩,阶级界限模糊,相互间利益包容,没有表现出阶级行动。这种分化状态下的农村社会虽然相对稳定,但却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整合。
(4)农民分化程度的地区不均衡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异常复杂。改革以来,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分化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状态,分化水平有很大差异。例如,1995年,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乡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0.7%和14.2%,而非农劳动力在全国非农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则分别为70.2%和8.6%。在发达地区的农村,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民工和雇工的比例比落后地区高很多,在许多落后地区农村,私营企业主很少,而且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地区的相同阶层之间,在经济收入、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当代农民分化的特点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