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间有一句经验之谈:小孩病一病,拔一节。据我的观察,此话不假。
还有一句民间的保健谚语:从来没病的人,一病就“大镬野”(粤语,事情严重)。充满辩证法,近似于老子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在生活中,确也见过几例。
有一位朋友病了,我问侯他。,他乐呵呵地说,他感觉他应该有这场病,这是身体内部调节的需要。果然,病好之后,他连原来的哮喘也痊愈了。
我想,也许这是因为生命大系统出现熵增,需要通过疾病这种特殊形式,在系统变动中,把熵排出去。
不是还有一种说法吗?孕妇分娩是个关键时刻,此时如果调养的好,不但不伤身子,而且连原有的一些毛病也可以去掉。
不仅如此,我还总觉得,太过没病的人不敏感。虽然不是要像林黛玉那样,因弱不禁风而多愁善感。但我确实很难想象,从来没病的人,能够深刻地体验生命,思考人生。
疾病会突然把我们拉出习以为常的生活轨道,推入一个新的存在时空。躺在床上,远离街声市语,全身放松,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需要自己急急忙忙地赶去。肉体的痛苦,使我们那在日常运行中变得迟钝僵硬的身体重新变得敏感,病弱使我们的心肠变软,在天花板闪烁不定的光斑中,我们往往会想起童年的往事——池塘、树林、蟋蟀、小鱼,儿时的朋友,那些风流云散的人和事。头因发烧而晕晕然,心里充满了莫名的颤动,多少淡淡的悲哀和喟叹像肖邦的夜曲一样,在心里流过。
美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奥尼尔,青少年时浪荡度日。24岁那年,因肺结核住院。他称此为“新生”。他说,过去他不曾有过一秒钟的时间去思索和反省,这时他才有机会,估定过去多年所得到的印象和经验的价值,并据此写出了那些震动美国剧坛的剧本:《东航加的夫》,
法国画家马蒂斯,病前从未接触过绘画。20岁时,一场大病使他在无所事事中开始绘画,从此走上绘画道路,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
鲁迅在病中想到的是,要做的事不能拖,“赶快去做”。
开放我们的感觉,把疾病当作一个人生旅途相逢的旅伴,当作一种人生的经验,不懊丧,更不消沉,通过体验它而丰富自己,深化自己。人生不是在狭隘的体验中获取存在的意义的。人生的美好正在于它的丰富性。
(二)
人一病,似乎就成了珍稀动物,来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絮絮叨叨向人诉说自己痛苦的女人呢?生活告诉我们,诉说多了,惯了,便成公害。生活中的怨妇角色是最可怕的事物之一,神憎鬼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