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传言成品油价格机制将进一步改革,将以往由发改委决定是否调价以及调价的幅度,改为由油企按照价格机制相关规定自动调整。通俗地说就是,一旦满足新机制中的调价条件,三大石油公司无须等待发改委的通知,即可对应新机制规定价格自行调价。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是,这种调价机制并不意味着油企自主定价。改革前后的区别在于,改革前,当调价条件满足后,由发改委考虑调价,而改革后,则由油企按照价格机制相关规定自动调整,这也就基本上解决了成品油价格机制调价滞后的问题。
如果此项改革顺利推出的话,将会是成品油价格机制最关键的变革,市场化改革也将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因为以往成品油价格调整产生的正反面影响都与调价滞后有关。
种种迹象说明,国际油价稳定的时代可能不复还了,今后我们面临的更多是油价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缩短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调整天数和缩小调整幅度,就是为了使成品油价格机制对短期油价波动更敏感,更加符合国际接轨的原则。但是,如果无法及时调价,就谈不上更敏感和更符合了。从改革的时机来说,无论目前国际油价多少,相对于经济疲软,油价也将会疲软,因此目前应该是改革的好时机。
成品油价格由石油公司自动依规调整可以避免调价滞后,有利于解决目前的柴油荒。成品油价格机制会影响市场供需,因此,柴油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成品油价格机制相关。首先,目前成品油定价原则是与国际接轨,但由政府调整的价格机制往往导致价格调整滞后,当国际油价上行时,必然会抑制炼油厂的生产动力。其次,价格调整的滞后将会影响柴油的进出口。当国际油价高于国内油价时,柴油供给方将更加倾向于出口。所以,更为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有利于减少油荒。解决柴油荒的短期措施是增加供应,但我们必须同时思考如何在中长期内减少柴油荒。总不能每次都把改革的问题留到下一次柴油荒。
对三大石油公司来说这显然是非常大的利好。经验上看,政府对价格调整的审批往往比较谨慎,除了调价的不确定性外,还常常滞后调价。如果可以自动调整,将为油企提供调价的确定性,以及相对稳定的运行环境。进一步说,如果可以按照价格机制自主调整,政府监管,对于相对特殊的能源行业来说,基本上很接近价格市场化了。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价格调整机制也基本上是这么做的,如燃料调整机制。
成品油调价由石油公司自动依规调整,调价时间将更为确定,如果辅之适当缩短天数和降低调价幅度,应该可以减少目前存在的投机套利现象。政府定价下的投机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改革可以增大投机的难度,增加囤积成本和减少投机获利,从而降低投机积极性。
实施由石油公司自动依规调整成品油价格的改革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以应对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由油企自动调价,在国际油价下行时,没有问题,大家都高兴。但是,一旦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消费者必然会面临价格大幅度上调。由于能源特性,政府不会远离能源,现阶段我国的能源补贴也难以避免。因此,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对消费者的影响,比如,改革的同时考虑是否对油价上调设上限?补贴设计非常重要,除了需要注重公平与效率外,还需要考虑本国财政状况。不适当的补贴会导致改革失败,这一点,在对油价上调设限时也需要考虑。
对于这次改革,合理透明的定价机制和透明的能源成本是赢得消费者对调价理解的关键,也是为消费者参与定价留有一席之地的表现。此项改革的成功,还需要加强能源企业的财政廉洁和能源效率,否则油企在上调油价时,将会面临更多质疑。
虽然背景条件不同,但希望成功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能够为解决煤电矛盾提供一个好的参考和示范。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国际接轨,本质上也是成品价格与原材料价格联动的过程,航空煤油价格改革也基本上是这个套路。最后,根据目前国际油价的走势,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应对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的配套措施,否则,一旦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成品油价格机制将遭遇“失灵”的风险。
成品油价或由油企自动依规调整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