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到底有没有泡沫?众说纷纭。不过,我们确实听到这样的消息接踵而来:微软以8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kype,LinkedIn在其上市的第一天创造了89亿美元的价值,Facebook未上市但其估值已经达到了70亿美元,甚至很有可能在明年会达到100亿美元……不过,一些热门的互联网公司的市值确实被高估了。
一个名为G+的社交网站根据几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资料制作了一幅图表,显示出这些公司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公司发展情况、年收益与市场估值之间的关系。
Skype:
2002年创建;
2004年年收益700万美元;
2005被ebay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此价格比其年收益的370倍还多;
2007年年收益远远低于eBay的预期,eBay减记了对Skype投资的14亿美元账面价值;
2009年ebay出售了70%的Skype股份;
2010年Skype的年收益达到了860万美元;
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将近10倍于其年收益的价格购买了Skype——10倍“泡沫”。
Delicious:
2003年创建;
2004年用户达到30万;
2005年雅虎在Delicious还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以1500万—3000万的估价收购了它;
2006年雅虎在接下来的4年里都没能使Delicious盈利;
2010年雅虎宣布计划放弃Delicious;
2011年前YouTube创始人从雅虎买下了Delicious。
Facebook:
2004创建;
2006年拒绝了雅虎的10亿美元的收购请求,年收益应该少于1亿美元;
2007年微软以2.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Facebook1.6%的股本金,此次交易对Facebook估值150亿美元,而其年收益在1000万—1500万美元之间;
2010年用户达到5亿,年收益达到约20亿美元;
2011年的估值达到750亿美元,这使得该社交网络比迪士尼还要有价值;预计到2012年该公司将会以1000亿美元的高市值上市——50倍“泡沫”。
Groupon:
2008年创建,其时筹集到480万美元的投资;
2009年又获得3000万美元投资;
2010年获得1.35亿美元投资,并被估值13亿美元,年收益约为7.6亿美元,拒绝了谷歌60亿美元的收购价;
2011年收益为7.6亿美元,获得9.5亿投资,并被估值为47.5亿美元,准备以250亿美元的市值进行首次公开募股——32.8倍“泡沫”。
Twitter:
2006年创建;
2010年公司年收益在4500万美元左右,获得2亿美元投资,并被估值37亿美元,80倍于其年收益;
2011年年收益为1.5亿,被估值77亿美元——50倍“泡沫”。
Color:
2010年创建,花费35万美元购买其网站域名;
2011年公司宣布筹集了4100万美元的资金,当前并无收益,最新估值为4100万美元。
LinkedIn:
2003年创建,获得470万美元投资;
2004年获得1000万美元投资;
2007年获得1280万美元投资;
2008年获得7570万美元投资,并被估值10亿;
2011年上市三天后其股价达到每股100美元,年盈利维持在1200万美元,年收益为2亿美元,当前估值90美元——45倍“泡沫”。
除了年收益与估值之间巨大的差距之外,《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的编辑克里斯多夫·米姆兹(Christopher Mims)从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方面也看出了“泡沫”所在。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互联网创业公司想要用另一种“人类”(即虚拟交流)来替代人们的真实互动,这似乎是一个值得天使投资人青睐的潮流,尤其是一些鼓励人们使用智能设备与自己附近的交流的地理位置应用,如Karizma、Sonar等,但问题是人们真的想这样吗?
互联网“泡沫”知多少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