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慈善



 

“中非希望工程”风波的导火索源于北京地区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校舍被拆除。在网友对打工子弟学校被关闭事件的关注下,“中非希望工程”被挖掘和聚焦,迅速成为公众的话题中心。很多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国内这么多失学儿童都不管,却偏偏要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非洲去开办学校?

  这种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我国失学儿童现状的强烈关注。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据和教育统计数据计算,2000年全国小学阶段失学人数约354万人,初中阶段失学人数约734万人。若以13岁为小学毕业年龄,16岁为初中毕业年龄,2000年小学毕业人数比同龄人口数少209万,初中毕业人数比同龄人口数少394万。加上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子女上学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使失学儿童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然而,以国内问题为理由质疑中国人在非洲兴办学校的做法实为不妥。这种质疑其实是因对慈善的狭隘认识以及慈善捐赠中所涉及到的“契约精神”不完全理解所致。“中非希望工程”作为一只出头鸟的角色,为公共讨论现代慈善议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世界一家的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中有着深刻的根基,他们追求“跨越国界的爱”,正如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作家霍布豪斯(Hobhouse)所言:“从未划定过一条线,越过这条线,人类的责任就告终止。从未有过一个鸿沟,跨过这个鸿沟,人类受苦受难的呼声就听不见,屠杀和酷刑就不再可恶。”

  当西方在吸收这种将人视为世界之本的精神养料之时,我们的先人还处于“开眼看世界的初级阶段”。直到我们的物质力量已经足以支撑某些慈善项目“远走他乡”之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观念上的支撑点依然并非所有人都已经具备。关于“中非希望工程”的争论中,这一点无疑需要认识清楚。

  事实上,中国长久以来都是慈善国际化的受益者。即使以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宣教工作的情况来看,其客观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举例来说,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等。教会大学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微笑行动(Operation simile)”是一家专门为患有唇腭裂及其他头面部畸形的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免费医疗的非盈利性慈善机构,成立于1982年,总部位于美国。他们的传统服务项目是提供免费手术。1991年,它首次来到中国,20年来,这家慈善组织已经为2万多名中国儿童提供了免费手术。在“微笑行动”中国小组的宗旨中,明确写道“与各类慈善和公益事业机构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和慈善援助,使需要帮助的人能及时获得援助,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美好”,“通过志愿医疗活动的开展促进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互相认识”。

  也许在中国,听多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美好”、“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这类话的人们会觉得“虚”,然而,两万多例免费手术不仅为“微笑国际”赢得了切切实实的尊重,而且确实也在点点滴滴地加深人们之间的理解与友爱。

  归根结底,任何形式的慈善终极目的都在于提高人类的福利。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人类休戚与共的命运显得更加紧密、更加真实,慈善的国际化也成为更加明显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在我国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国更不能以封闭的心态搞慈善,相反,一方面应当鼓励外国慈善机构依法进入中国,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国内慈善走出国门开展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利用国际资源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慈善需求,还能够在与国际慈善组织的互动和竞争中获取经验教训,提升我国慈善事业的专业化程度;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家、民众的良好形象也会逐步建立,从而为我国的发展争取到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例如,在非洲,因为教育比较落后,教育类的慈善组织受到广泛欢迎。据统计,世界上共有6700万儿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儿童就占了其中的43%——在这一地区,三分之一的儿童由于贫困、歧视等原因无法获得入学的机会。巨大的教育缺口使得关心教育与儿童权利的慈善组织大有可为。事实上,世界上专注于为非洲贫困地区兴建学校的公益项目有非常多个,如“在非洲建一所学校(Build a School in Africa)”、“为非洲兴办学校(Building Schools for Africa)”、“为非洲兴学(Schools for Africa)”等。以“为非洲兴学”为例,在2005-2010年间,因之受益的儿童就有550万。著名歌星麦当娜(Madonna)近年年初也加入到为非洲兴办学校的队伍,她计划用1000万英镑在马拉维建造30所学校。

  客观而言,像“中非希望工程”这类的慈善公益项目,只要资金来源正当,管理得当,那么我们不仅没有理由责难,相反还需要多加鼓励和支持,因为它们做的事情,比拿钱买广告宣传“国家形象”要踏实和实用得多。“中非希望工程”的宣传材料中为人诟病甚多的地方,如与非洲多个国家政府要人合影等,在笔者看来,恰恰是值得赞扬的地方,因为它恰恰反映了非洲对于教育的重视,表明这样的项目切实符合这个国家的需要。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峰会上表示,为推动发展中国家民生事业的发展,今后5年,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再建设200所学校,派遣3000名医疗专家,培养5000名医务人员,为100所医院提供医疗器械和药品等,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项目,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没有人对这样的援助计划表示异议,因为这样的计划有助于世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和形象有新的定义;同样,也不应该有人质疑民间慈善走出国门,因为不带有政治色彩的慈善活动更能达到增加人们之间的了解、促进中外友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