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是否达标要首先问问民意,而不是自圆其说


  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就是说为了改善民生。在房价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房子成了中国人的一大病痛。随着年末逼近,在多个地方政府纷纷表示明年楼市调控不松绑的大背景下,中山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表示楼市限价政策不再延期执行的城市。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陆德华表示,明年如果中山市继续限价,其限价标准应该是在2011年全年楼市均价基数再加上11%的增幅。

  “市场并没有想让房价跌。房价跌的时候,地方政府比开发商还着急。”任志强把中国房地产市场看得太彻底了!前几年一些地方的房价都翻了一番,有的甚至涨了好几倍。突然有一年涨幅没那么多了,然后就说目标达成了,地方政府玩弄这些数字游戏也太低估了民众的智慧了!作为限购令本身虽然是计划经济的手段,但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是不错的选择,为何地方政府不能一直执行下去,难道你们代表的只有开发商吗?

  房价调控目标事关百姓生活及经济发展,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民生社会的头等大事。如果不能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势必影响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政府必须认真考虑民意,听政于民,问计于民。但从年初不少地方公布目标数字,到现在地方政府对调控政策的态度,都将民意排除在外,而将自己本身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民意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期望将游离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之上的近乎天价的房价降下来,并尽早的挤掉越来越大的房地产泡沫,减少将来可能发生的泡沫破裂后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潜在经济风险,更重要的是让房价回归到与大多数国民收入水平相符合的层面,这即是利国、也是利民的好事,但各地政府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松动,与中央政府房价调控目标南辕北辙,与民意背道而驰,不能不令人深思。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众对房价下行的感受远远不如统计数据那么直接,房地产调控的僵局依然未破。根据住建部有关系统监测,截至11月主要一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转头下行,二三线城市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是涨幅连续收窄。不过,部分房价涨幅惯性较大的城市,房价调控压力依然不减。中原地产研究报告称,珠海、增城今年新房累计成交均价已超过年初按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的房价调控目标,年末若不强制性控制,今年目标恐将失守。

  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房地产调控态度模糊,不仅是为了防止被问责,继续依赖土地财政,而且还希望房地产继续为地方GDP做贡献,更不希望调控目标改变市场预期。众所周知,土地财政几乎已经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项最重要的收入,也是地方政府铺开摊子大搞城市建设甚至政府以土地为抵押借债融资的最重要渠道,当然也包括已经无孔不入的潜伏于土地交易中巨大的灰色利益中与各级官员之间难以割舍的利益链条,如果中央调控政策能够不折不扣的执行,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广大的民意让房价调控后出现下降或下降的趋势,那势必冲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

  从以往经验看,房地产调控难,难在其中的利益纠葛过于复杂,而问责机制又过于薄弱。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从未停止。但自国家开始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似乎没有一起足以警示甚至震慑地方政府的问责案例出现,地方政府在博弈中不断试探着中央的底线。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博弈期,中央政府绝不能轻易让步,必须通过严厉问责督促地方继续将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到位,严惩今年没有达到调控目标的地方政府,才能为来年的调控政策定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