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透视周末版:大盘再现在此构筑波段底部的特征!
按语:说大盘多累呀!要方方面面的去观察和想象,而观察和想想都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主观的判断在理性中常常是错的概率大!这叫吃亏不讨好!!
换一种方法,我们对大盘的内在多空变化情况去进行统计,这对一个稍懂股软公式编辑的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我们用数据说话,他强调客观,就免了主管的猜想,用数据说大盘则很轻松,正确率就是个大大大概率事件了!
大盘用新法:通过对大盘内在的多空力量的统计,对其多空力量变化的速率的研判,来预报大盘的动向,我把这样一个系统定义为大盘的透视导航系统,简称大盘透视(曾用名:麒麟波段)。
一)大盘透视系统简介:
1)波段导航中的三指标:
波段头部:表示短线进入头部的股票;
波段动能:主力进入的股票;
多头集合:5日、10日、20日,三线形成多头排列的股票;
2)波段督察中的三指标:
大盘警报:对股市的动态监察,当市场出现恐怖交易时,当日示点曲线呈红色,表明市场风险异常,或有大的利空潜流,要充分注意个股安全;
大盘温度:表示市场的板块状况;
短线获利:持股三个交易日,获利>=5.0%的股票;
3)行情性质中的三个指标:
强者恒强:中线向上,短线强势的股票;
30日新低:收盘价创30日新低的股票;
三日连低:收盘价三日连续创低点的股票;
二)透视系统的波段导航
1)在分时行情中:大盘震荡向下,波段动能继续上扬,则应看好当日行情;大盘震荡向上,波段动能下行,则应看坏当日行情。日线亦然;
2)波段行情的进入:多头集合>=20.0%,可以留在市场;多头集合>16.0%且继续振荡上扬时,稳健者可以择股进场做多;
3)波段行情的退出:多头集合<20.0%且继续震荡回落时,应注意个股滞涨时退出;
4)大盘警报呈红色时,说明市场有大的利空或谣言潜流,要高度注意个股安全,收盘若红色不褪,则大盘的波段行情基本已入顶部区域,个股上行滞涨卖出;
5)波段行情结束后,在大盘的回落中,连着多日行情清淡(大盘个股的涨幅排序第59名<5.0%), 若一日行情火爆 (大盘个股的涨幅排序第59名>6.0%),则应视为大盘已进入底部区域,在大盘的回落中可以考虑进场。
12.22日收市截图简析:受平安门系列融资影响,上证今日低开增量弱势震荡,收市为一下赢长于上影的伪阳锤型线,收跌0.22%,低点已下破2150点,高点仅触及下行趋势的三天线,为弱势震荡继续形态;
从大盘透视导航图来看:波段头部为八成以上,表示有头部形态的个股已过八成;波段动能不足二成且扭头向下,他表示有主力关照的个股已不足二成,且在继续撤离中;多头集合低位徘徊,表示强势股少的可伶;30日新低与三日连低猛增至六成,大盘的底部显然仍在松动中;大盘温度为5、短线获利盘1.657%,热点少的可伶;
综合看:短期市场再呈空头,多头在继续败退中,弱势震荡将继续,短进要千万谨慎,稳健则继续观望。
12.23日收市截图简析(稳健者在多头集合<18.0%时继续观望):今日上证低开缩量强势震荡而高收一小倒阳锤形线,刷新昨日高点而底部明显抬高,最高触及十天线,收于五日线之上,有继续振荡上行试压之意;
从大盘透视导航图来看:本周大盘基本横盘震荡,K线并没有扬升,但途中的波段动能明显是震荡上行的,即本周市场主力整体看是缓缓的进场的;波段头部是震荡下行的,特别是沪深300尤为明显;不足之处乃是多头集合仍在低位徘徊,因此构筑底部的性质还难以判定;30日新低与三日连低已回落低位,短线大盘已有企稳之象;
综合来看:大盘再现在此构筑波段底部的特征,但构筑底部的性质还难以判定,还只适宜短线操作,高抛低吸!
大盘透视周线数据:
-时间----多头集合----波段动能----波段头部----六周新高----六周新低---三周连低
-11.18----8.50--------73.7--------57.2--------14.1---------1.70-------26.3--
-11.25----14.2--------62.5--------62.8--------7.60---------10.6-------49.5--
-12.2-----7.60--------48.8--------71.8--------6.00---------27.9-------55.9--
-12.9-----4.20--------38.6--------82.2--------1.90---------64.9-------57.4--
-12.23----2.30--------22.0--------90.8--------1.50---------68.4-------39.1--
周线数据简析:多头力量收缩明显减缓,六周高与三周连低明显已在反向运动,我们知道,数据向一个方向的速度运行减缓,就标志找数据运行的方向将发生改变,因此,周线数据支持我关于“大盘再现在此构筑波段底部的特征,但构筑底部的性质还难以判定”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