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增长的逻辑
下面的观点来自于本人最近所写的博客,散见于近期的文章之中,为了方便大家了解,现在这里做一个观点的汇集。
在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没有财产权和相应的证明文件,公民就无法取得银行的贷款。创业就是一句空话。全民创业则是最大的谎言。
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要落实产权,之后,要对资产进行评估——定值。定值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定值是从金融机构取得资金的数量依据。
企业以资产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资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为政府提供税收,也让企业资产增值。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了。
在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一个农民(农户)名下的时候,只要农地产权虚置的局面得不到根本的改观,强行征地还会继续,征地之后撂荒还会继续,形形色色的侵权行为还会继续。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闹剧。
在城市,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已经被埋葬。而最早作为公有制补充的农村“集体所有制”依然保留着,主体都不存在了,补充还保留干什么?8-9亿农民依然作为一个并不存在的“公有制”祭坛上的祭品摆放着,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陪葬”。
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首要问题是要提升中国人的消费,消费建立在收入基础上,而普通公民必须通过就业来增加收入。所以,就业是转型的核心。农民的就业是核心中的核心。
中国的(经济、财政、金融和市场)体制的残疾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不能指望大陆依靠这些残缺不全的体制去征服全世界。当你驾御着几匹一蹶一拐的劣马在跟别人竞争的时候,你还要超越别人?这有可能吗?个别指标(如GDP总量)的超越不能说明问题。而且,现在当纳税人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的时候,对于GDP数字上的这种超越嗤之以鼻。
对过去30多年改革做一个最简单的分析:那就是土地资本化。定价、抵押,再定价、再抵押。
深圳的改革是成功的。深圳的经验在于实现土地资本化。现在,我们只需要将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产“不断交易、不断抵押、不断组织生产,不断增加产能”;然后,重复“不断交易、不断抵押、不断组织生产,不断增加产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土地和房产是在不断地增值(不排除短期内市场评估价值下降)。中国经济要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只需要在总结深圳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推广深圳的做法即可,因为深圳作为一个“窗口”,已经摸索了一套比较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