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政策看,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仍相对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僵持阶段,整体货币政策全面转向的可能性不大,但就整个货币政策的力度而言,将趋势性放松。
三季度以来,紧缩政策效果全面凸显,加之欧债危机导致的回流效应,实则上等于中国经济遭遇了双重紧缩。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PMI为49.0,继续下滑1.4个百分点,并自2009年2月份以来首次跌破荣枯分水岭50,表明经济需求增长进入到收缩状态。无论PMI指数,还是其细分的新订单及出口订单指数均显示需求衰减弱于预期,从年度比较来看,11月份的数据只比2008年好,并且继续向2008年方向靠近(自2005年公布PMI数据以来)。“硬着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
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为了吸取2008年慢半拍的教训,中国央行果断出手,12月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近三年来首次下调0.5个百分点。此前微调信号已经释放。11月16日央行发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预调微调,中国货币政策正式步入微调期。此后,区域性的结构微调信号显著。11月25日起,浙江省6家农村合作银行恢复执行16%的正常存款准备金率。
从历年实践看,中国货币政策放松其实内含三个渐进层次。一是局部微调。区分为结构微调和总量微调。前者指的是政策结构性调整,在某些领域出现松动,同时在另一些领域出现紧缩,但政策总量保持平稳;后者指的是政策总量松动,但松动的力度较弱,表现为信贷环比多增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二是适度放松,即积极地释放流动性,主要表现为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新增信贷连续数月同比多增。三是整体放松,指政策总量松动,且松动的力度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降息通道开启。存款准备金率全面下调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由“局部微调”转向“适度放松”。
中国货币政策提前出现拐点,为年底中央经济会议定调2012年货币及财政政策奠定了基础。一是保增长代替防通胀成为政策首要目标。今年持续的货币紧缩对国内社会稳定的影响在近期集中浮出水面。铁路建设大范围停工已导致各地出现数万人讨薪。且眼下临近年底,农民工欠薪问题也逐渐凸显。只有保增长才能保稳定。二是虽然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内涵有较大变化。从货币政策看,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仍相对处于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僵持阶段,整体货币政策全面转向的可能性不大,但就整个货币政策的力度而言,将趋势性放松。从财政政策看,将担负更多“十二五”结构调整重任,“保民生”的财政开支增速将上升,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减税,此外,还要助力疏通流动性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通道。
中国经济增长隐忧也折射出对外围经济走势越来越浓重的悲观情绪。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下调的趋势似乎已经成为各方共识。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O)调降今明两年全球经济成长率预估值,并指出欧元区已陷入衰退。OECD警告如果不妥善处理欧债危机,将引爆经济动荡,欧洲央行应降息以防危机恶化。OECD预测今年全球经济成长率为3.8%,低于5月预测的4.2%,同时把明年成长率自4.6%大幅下修至3.4%。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无疑是全球经济最大的掣肘。近期,标准普尔宣布即将“更新全球30家最大银行的债信评级”。欧洲银行业坏账仍在雪上加霜。美国银行业虽然境遇好些,但大规模坏账逐渐被牵连出来。华尔街平静三年后,2011年11月明富环球成为首家受创欧债失败破产的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欧美失血震及全球资本市场,
美联储11月30日发表声明,决定与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及瑞士国民银行延长美元互换计划至2013年2月,并将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自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这是全球主要央行最大规模的一致行动,表明欧洲债务危机已经实质型的威胁到全球经济。六大央行联手重在拯救脱缰的欧洲,无外给欧洲注入流动性的同时,降低欧洲银行借款的成本,以此刺激欧洲经济,不过,从以往经验看,尚难起到转折的决定性作用。
全球货币基调一致转“松”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