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体育要生根业余体育之中
1月27日, 李娜在墨尔本的澳网半决赛中创纪录地首次闯入大满贯决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记录,无论中国人还是亚洲人都是首次进入网球的大满贯的决赛。随后人民日报就有一篇体育圆桌的对话:《我们离职业体育有多远》,核心的意思是:“网球金花的突破,验证了‘走出去’的价值,但不意味着中国体育职业化探索的成功”,这篇对话的主角是:国家体育总局体研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鲍明晓和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总监 迟鹏。这两位官员提出这么几个问题:“我们为啥爱看职业体育比赛”;“我们能办出自己的‘大满贯’吗”;“我们的职业化改革缘何难突破”。
当时我正在集中精力撰写:《“奥数”在中国究竟错在哪里?》,闲暇之际也做了一些思考,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发展中国的职业体育千万不能走类似“奥数”这条路,我在那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更确切的讲是一个金牌大国,与全民健身相比算不上是一个体育强国。现在许多运动员从很小就投入专门训练,练得非常辛苦,家长要投入大量资金寻求高级教练,孩子要具备兴趣、毅力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有可能出成绩,能成为世界冠军的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孩子没有出成绩,中途改行,这些孩子错过了全面发展的最佳时机,成为终身遗憾。当现代体育商业化之后,这种问题越演越烈。这种背景下就看出‘过早专门化’的弊端,往往会贻误孩子的教育最佳时机,而被忽视的是全民健身体育事业。”
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国际泳联、体联对报名参赛的运动员最小年龄都作了一定的限制,这既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体现国际运动的组织也不提倡“过早专门化”的训练。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体育体制缺少的是业余体育,例如,大多城市中的中学生运动会消失了,市级运动会也消失了;一些中小学也不举办运动会了;国内尚未形成完整的职业体育的机制,运动员选拔基本是一个并非业余的选拔机制,只要走出当地少年体校进入省一级的体工队,就等于进入一个完全由国家投资培养训练的职业体育生涯。
各级体委用了相当的精力财力去寻求和培养运动员,虽然也组织一些业余体育运动,业余体育在国内基本属于群众自发的运动,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晨练的太极拳、爬山、自行车、冬泳等项目。
迟鹏在对话中说道:“李娜本身就是‘奥运战略’体制下国家培养出来的,在奥运会、亚运会也都有过不错的成绩。如今,网球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也主要缘于一枚奥运金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李婷和孙甜甜的女双金牌助推了网球运动的发展。李娜、郑洁、彭帅、晏紫等人都是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关键时刻为国争光,同时又在职业赛场大放异彩。”
迟鹏讲得非常真实,“奥运战略”就是一个举国体制,实际上是一个脱离业余体育发展,以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体育体制。这样奥运金牌有了,业余体育必然萎缩了。
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发展全民健身、业余体育运动是从地方到国家体委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体育需要走出当前的举国“奥运战略”体制,要把奥运战略和职业体育植根于群众性的业余体育之中。也只有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中国的体育就更符合奥运精神,更加符合教育中关于体育的概念。
各级体委选拔运动员你没有错,但不能犯了和“奥数”一样的错误,教育的概念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把体育变成每一个人的生活一部分,业余体育盛行国内,那么职业体育也就必然在其中。
如果今天的职业体育和“奥数”一样有太多的功利色彩,那么中国足球腐败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