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现状及应做的调整


  雷家骕(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  注:本文已发表于《 青年探索》杂志

创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创业指开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包括公司内部创业和创办新的企业,甚至包括开创非营利性行业的新领域,包括开创科学上的新领域。狭义而言,创业则仅指创办新的企业,以牟取前所未有的商业利益。国外创业学术研究将创业分之为求生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和兴趣型创业,但创业本质上都是生存型的。因为无论是求生型创业、机会型创业,还是兴趣型创业,都是为了在特定生存状态下谋求更好地生存,因此,创业本质上都是生存型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兴起,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缺憾。本文拟对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讨论,以期促进创业教育在我国更为理性、健康地发展。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创业对于民营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出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对创业的作用的认识日益加深。特别是,这些年随着我国社会“就业难题”的日益加剧,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思路。相应,各级政府领导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创业教育给予了极为热烈的关注。在中央层面,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改委、科技部等皆就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出台了相关政策。一些准政府部门(官方称之为“群众性组织”),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也推出了相关创业培训项目。一些社会组织,如企业、学会、协会组织也对创业教育以一定程度的关注。

特别是,基于部分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业难”),绝大多数公办和民办大学都推出了相应的创业教育教学项目,这大体上可以分之为三类,一类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这主要是大学思政部门和学工组织所为;二是基于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这主要是大学的商学院所为(如清华大学等为MBA开设的创业管理系列课程);三是基于就业指导的创业培训,这主要是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所为。为配合或实施创业教育,全国高校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创业教育中心或创业(培训)学院之类的实体或虚体机构(如黑龙江大学建立的创业教育学院)。与之同时,少数社会公益组织和公益人士也进入大学,围绕就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开展创业培训。

与之同时,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还针对下岗职工和待岗学生开展了不少公益性创业培训。一些大学针对已就业青年、郊县农户、在校大学生等开展了公益性创业培训,诸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针对成都郊县农户举办的“现代农民创业讲习所”,清华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等举办的“创业者训练营”,一些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创业俱乐部”等。与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得益彰,一些政府部门、大学、企业还推动建立了相应的试验区。诸如教育部主导的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教育部、科技部推动的创新创业试验区(如大学的创业园、科技园),还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创新创业实验区、大学自己创建的创新创业试验区,以及企业支持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区。总体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已形成了政府大力倡导、积极支持,多方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大学积极实施的格局。

二、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六种模式
      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起步和发展,当时基于教育部门应服务于高新技术创业的需要,一些学校开始在技术创新、技术经济分析、小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学(1995年我曾在该课程中为学生讲授“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可行性分析”)等类课程中讲授创业相关的内容,这可视为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孕育期”。相应于90年代末网络热的兴起,在校学生开始涉足创业,于是部分大学开始开设创业类课程(1999年我在清华开始为MBA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同时,不少大学开始组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可视为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质性起步期”。到了2002年,教育部先后在近十家高校推动了创业教育试点,这可视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有组织的推动期”。2008年起又在数十家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试验区。2009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院士曾在浙江一位教师的研究报告上写到,“要将大学的创业教育推向高潮”。2010年初,教育部成立了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大致看来,2009年后可以视为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随着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基本形成了六种模式。一是黑龙江大学专设创业学院,开设系列课程,对学生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开办学生模拟创业试验区的“系统化模式”。二是中南大学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导,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的“通识教育+强调实践模式”。三是中央财经大学以商学院为主导,面对全校各专业,优选生源,开设创业先锋班的“精英创业教育模式”。四是清华大学的管理学院面对全校各专业开设创业管理通识课程,为MBA开设创业管理方向系列课程,学工口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的“通识教育+部分与专业结合+大赛模式”。五是温州大学由独立学院(瓯江学院)主导的,结合专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引导学生模拟创业的“课程+模拟实践模式”。六是众多职业技术学院与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将在校创业实验延伸到创办企业的“基于创业的就业指导+创业实验+延伸创业模式”。

三、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缺憾

客观地看,目前国内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相关学校皆在做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开设部分创业课程;二是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三是推动创业实验;四是开展创业及创业教育研究。但在不少大学内部至少存在以下缺憾,一是“不上”,即尽管大学的创业教育已开展了十多年,但大学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不多;二是“不下”,即创业教育应有的一些理念还没有深入下去(例如国际上倡导的“将接受过创业教育视为大学生应有的第三本证书”的理念还没有被多数学生、教师、学校管理部门所接受,部分大学教师、领导甚至将创业教育视为应对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临时之举);三是“不专”,除工商管理专业外,创业教育基本没有进入理工科专业教育(事实上,结合具体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才会更有针对性),不少学校甚至缺少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四是“不通”,即通识性创业教育还没进各层类教育(如对职院学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创业通识课程匮乏),在多数高校还没有进入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序列。在存在“不上、不下、不专、不通”四大缺憾的同时,大学的创业教育还有一个缺憾,即与创新教育的结合还不紧密。客观地看,在当今中国经济已有改革开放之初的“短缺经济”进入到“丰裕经济”的大背景下,善于创新的创业者给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才可能被市场所接受,即创业必须创新。基此,在创业教育中必须融入创新教育的内容,甚至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推动,但目前多数大学创业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在大学内部存在前述缺憾的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于大学创业教育的配合及支持还不到位。一是政府机构、准政府机构等推动的创业教育(如KAB、KYB)进入的大学不多,使得相关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之功效;二是各类学会、协会机构推动的创业培训更是很少进入大学;三是市场机构推动的创业培训(包括面向既有中小企业的创业培训、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培训),因为涉及商业利益,也很少进入大学;四是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对于大学创业教育的介入程度亟待提高。

四、有效提升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亟待关注的问题
       第一,在基本理念层面,应明确大学要搞的是创业教育,而不是鼓动学生在校创业。提出这一问题的基本缘由是,我国政府高层对大学讲到“创业”二字,本意上说的都是“大学要开展创业教育”,而没有说“学生应该在校创业”。例如,早在1999年,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即指出:“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2009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院士在浙江一位教师的研究报告上写到,“要将大学的创业教育推向高潮”。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难看到,他们说的都是大学要开展创业教育,而不是要求学生在校创业。但目前,相关领导的这些指示精神往往被一些高校领导和工商界人士所误读,他们误以为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要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事实上,创业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商业知识和经验、需要管理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商业上的人脉关系,而绝大多数在校学生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非得鼓励学生在校创业,其结果,既可能使学生耽误学业,又可能因为过多在校生的创业失败而浪费社会资源,甚至有可能给一些经济上并不富裕的家庭带来灾难。基此,理性地看,今天在中国大学发展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由传统的谋职者、就业者,转变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进一步深层次地看,今天在中国大学发展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统一为创新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挽救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基础教育基本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

第二,在具体操作层面,应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存在“不上、不下、不专、不通”四大缺憾,一个根本的成因是我们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基此,我们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开展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探索,一是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教师应重讲创业是经济发展之源、创业是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之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多地靠创业型经济、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等。二是应就开设系列创业课程展开探索。至少应对各层类学生开设通识类创业课程,应结合相关专业开设创业类课程(诸如针对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物科技创业”课程,针对电子类专业学生开设“IT科技创业”课程,针对法商专业学生开设“咨询创业、服务创业”等课程。三是对不同层次学生开设的创业课程应有知识深度及广度上的差异。固然在相关课程中至少应向学生传播(创业活动管理、新企业的创立、新创企业的运行管理、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创业者的成长)五大方面的知识,但对不同层类的学生应有知识传授深度及广度上的差异。诸如对职业学院和高校本科生应提供创业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对专业硕士、普通研究生和博士生应提供“系统的创业知识+较多创业技能”的课程。四是可组织学生开展创业之前的“热身活动”,诸如创业相关的案例研讨、项目训练、创业计划大赛、前往新创企业的实习(我们引导学生去新创企业采访和实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与理性)。在目前各校创业教育课时皆少的情形下,针对创业各环节(诸如就市场调研、商机分析、项目设计、商业模式构想、资金筹措、市场营销等)组织相关项目训练和案例研讨,才有助于启发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实质性理解,进而促使学生避免未来创业中可能发生的前几个失误。

理性地看,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政府大力倡导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本意,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探索、有效构建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十之八九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