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主要关注5个数字,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6万亿债务中80%负债是欠自银行的;二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中一半以上是地方政府所欠的;三是银行40%的新增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四是12个省市的贷款债务率超过100%,负债率最高的省份的负债率达到300%以上;五是四部委组织的地方融资平台清查发现2万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占地方政府总债务的1/3。但理性地看,可怕的不仅仅是其中某些数字,可怕的恰恰是现时被多数人所轻视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体制机制。
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问题已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体制机制与前些年破产的广国投公司的体制机制极为相似。换言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体制机制风险远大于现存的债务风险。但这一问题恰恰却被忽视了。
一、广国投轰然倒塌
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广国投”)成立于1980年7月,1983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享有外汇经营权,1989年被国家主管机关确定为全国对外借款窗口。上世纪80年代末期始,广国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凭借其之“窗口公司信用”在全球范围融资。但在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广国投自己所欠债务却日益加重。到1998年10月6日,广国投总资产214.71亿元,总负债361.45亿元,资不抵债146.94亿元。1999年初进入破产程序时,广国投本部及下属三家公司共有494家境内外、国内外债权申报人申报债权,申报债权总额为人民币467亿元。到2003年2月28日,广国投破产程序宣告终结,历时4年。为化解广国投破产的连带震动,广东省政府不得不财政出资5.9亿元人民币,委托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优先向个人储户支付存款,垫付后受托银行取得代位求偿权,作为普通债权人申报债权,参加破产财产分配;委托广发证券公司托管广国投9个证券营业部,其后整体转让给广发证券公司,并从广国投破产财产中补足被挪用的股民保证金;同时,省政府出资474万元,安置了广国投629名职工。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广国投在体制机制上高度相似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即各级地方政府组建的以融资为经营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公司等。通常是地方政府给予划拨土地、股权投资等资产,包装出一个从资产和现金流均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其后把所融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公共事业、地方重大工业项目等。客观地看,现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当年的广国投在体制机制上高度相似。
一是资本来源基本上都是政府股权投资。二是产权结构上基本上都是地方国有资本控股。三是企政关系上基本上都是听命于地方政府。四是融资动因都是为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五是80%债务都是欠银行的,差异仅在于现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80%债务是借国内银行的,广国投80%债务是欠国外银行的。六是资金使用上,现存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欠债务主要用于当地市政建设、公共事业、重大工商业项目,而广国投所欠债务除了用于当地市政建设、公共事业、重大工商业项目外,还用于再贷给省内外企业。七是资金偿还来源上,现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欠债务还款来源基本是直接投资收益,而广国投除了直接投资收益,还有放贷收益。八是债务负担上,12个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债务率超过100%,个别省份负债率甚至达到300%以上,而广国投的债务率约为168%,比现在一些省市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率还要低。九是从资产质量上看,现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欠债务的1/3存在风险,广国投破产时资不抵债146.94亿元,差别仅在于现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多数贷款债务现在还没有到期,而广国投当时已无力支付到期巨额债务,且自己的众多债务人也不能如期还款给广国投。十是从最终结局上看,广国投破产了,所欠债务的清偿率仅仅12.52%,而现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欠债务到期能否按时归还则有待观察。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针对全国110个城市的问卷调查,目前只有10%的项目有可能依靠项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其余90%以上的项目则需要靠土地开发权安排、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作为还款来源。尚且有学者预测,预计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有可能上升到9至10万亿元,2010年有可能达到11万亿元。巨额债务之下,现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中一些未来某个时候会不会步广国投的后尘,这着实是一个费思量、待观察的问题!
三、须根本解决地方政府可支配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延续至今,其根本成因是地方政府可支配的发展资金短缺。地方政府热衷于巨额举债,一是发展意识使然。要解决当今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落后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是唯一出路。而要加快发展,有钱才是硬道理。二是责任意识使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地方安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方面公益性项目建设。为政一任、造福一方,没钱何以为民造福?这就必然迫使地方政府四处找钱。三是竞争意识使然。改革开放至今,省市之间围绕增长速度、经济规模、市场份额等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靠发展,发展需要钱,但地方财政又缺少钱,不搭建地方融资平台又有何法?四是配套压力使然。2008年底中央出台4万亿元经济稳定增长刺激计划,各地大上快上各类项目,相应要求地方政府安排大量配套资金。在不少省市地方财政捉衬见肘背景下,加快融资平台建设即成为地方政府筹集配套资金的重要渠道。
仅仅排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存债务未来有无可能偿还是不够的,简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是不够的。必须寻找“化解地方政府可支配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之道。要真正从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可支配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提速应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的大事,走多快的路。先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降下来。二是在地方政府合理安排发展规划的前提下,中央政府应为地方政府创造钱源。诸如在税收方面,在央地共享税中,是否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分成比例;在地方政府举债方式上,是否可以建立一套可控的地方债券融资模式,使地方政府在同级人大和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下通过在资本市场发债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部分资金;应积极支持地方兴办区域商业银行,吸收当地居民存款,用之于发展当地经济。三是地方政府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把可由企业完成的项目交给企业,由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来帮助政府完成相应的经济社会建设任务。诸如借助项目融投资方式,来推动当地的盈利性公共设施建设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科技日报)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