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的本土文化与民间记忆
马平川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格局多极化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文化语境下,以民间文化的视角将陕西当代纪实摄影纳入陕西当代文艺研究实践性视域来审视,可以发现,用影像真实再现陕西民间生存场景和生活状态,纪实摄影的本土文化、民间精神研究所呈现出来的范式意义也许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陕西这片广漠旷远黄土地,以它特有的民间、地域文化特色,民情风俗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行为和生命意识,对陕西摄影家的秉赋、气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广阔的创作空间中,以历史“见证者”的视角书写一部“信史”,形成了陕西纪实摄影鲜明的地域本土文化的特征。陕西纪实摄影同陕西文学一样,成为古老的黄土地上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态。
民间精神是陕西纪实摄影的灵魂。以侯登科、胡武功、邱晓明、柏雨果、秦岭、石宝琇、李胜利等陕西摄影群体,矢志不渝,求真求实,勇于开拓和进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以朴素的情感与敏锐地直觉,用真情跪拜生命,用镜头讲述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直接具体,鲜活真实的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立体的生存景象,呈现出最为壮观的创作景观。成为当代摄影史中最为持久与绚烂的一道风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国内纪实摄影的领军人物,著名摄影家胡武功,三十多年来,对孕育了自身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农民兄弟寄寓了深切的同情、理解和体恤,倾注了执着的近于固执的深情。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敏锐、执着和丰富,以溶入生命体验的拍摄方式,努力挖掘出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鲜活和坚韧,纯粹而彻底。他的摄影创作让我们对乡土中国中的农民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胡武功的生命状态和摄影状态包容了历史的痛苦和思考的艰辛。他用镜头烛照了人类恒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对存在始终不渝深刻追问和反思,充盈着生活的质感和光泽,洋溢着人间烟火里的平民美声。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当代纪实摄影的发展。
胡武功从关中乡野农村走来,他的出身和艺术追求决定了他的摄影的民间视角,他的作品自始至终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心灵建构,从生命体验出发,以文化自觉的人文意识展开与历史与现实社会对话。这使他作品中的很多人和物、情与景都透着底层百姓生活的真实和厚重。从而最大限度的逼近抵达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核,那就是人的发现和人的自由。胡武功三十年来一系列摄影,以“眼见为实,立此存照”客观性、真实性,见证了新旧交替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农村带来的震荡和以及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反思了农民的人格、人性以及农民精神困境中的出路和命运走向。胡武功的摄影既是一部关中百姓民众生活的图像史,也是一部乡土中国农民的心灵史。成为变迁时代民族心灵史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读懂乡土中国。
纪实摄影,贵在“纪实”,但不能拘泥于真人,实物,实体,实景的“写实”。不能事无巨细的,直接将“生活本来面目”忠实地统统揽入镜头,“快照”一下。现在很多纪实摄影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经过充分深入的社会考察和分析,没有认真选择题材和对象,没有对其特殊性、历史性、复杂性,缺乏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没有独到的审美发现。纪实摄影要在具体的图像映像与主体心灵这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张力与互动。穿越图像,实现摄影家主体性灵和审美的“软着陆”。
纪实摄影是审美摄影,是摄影家思想在底片上的投影。要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用镜头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人生体悟,要选择最典型,最富有生命感。最完美的瞬间。摄影家要表达的情与思要突破具体的物象,不仅仅局限于画面的尺幅之间,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含蓄的镜头语言给人以广阔的回味余地。
在“人人能照,个个会拍”的今天,重视提高艺术修养,重视生活体验,有思考和有艺术追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无疑是摆在每个摄影家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翻天覆地变化中人和事以新的镜头语言历史地、审美地认识、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灵魂,并艺术性地化作出鲜活生动的影像,达到作品的内在精神与审美品格的完美统一。这已经对摄影家的认识,发掘生活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相关链接1]
来源:宝鸡日报
《宝鸡摄影》举行首发式
本报讯 由宝鸡市文联、宝鸡市摄影家协会编著的《宝鸡摄影》会员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1月10日在嘉隆国际酒店隆重举行首发式。《宝鸡摄影》会员作品集是我市摄影人近 30年来摄影作品的一次大展示。入册的 112位会员的 268幅摄影作品,是从近三千幅来稿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体现了不同风格和追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新颖。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反映美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的作品,也有反映风土人情的纪实作品,展现了作者对宝鸡这片热土的眷恋,对广大劳动者的敬重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文学评论家马平川到会讲话,对《宝鸡摄影》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宝鸡广大摄影人投入到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中去,积极创作、多出精品,为全省摄影创作带好头。
副市长刘桂芳、市政协副主席何凤娥等出席了首发式,并向宝鸡图书馆、陇县等赠送了《宝鸡摄影》。
本报记者 张 辰
[相关链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