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与四大发明相比,它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
豆腐诞生在汉代,资格够老的。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炼丹。没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创造出了豆腐。作为炼丹炉里的副产品,豆腐虽不至于产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其营养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豆腐的制作过程,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太像一次化学实验。有人比喻为石髓,即石头的骨髓,倒挺形象的。还有人称其为甘脂,也很浪漫。我想起白居易怎样赞美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豆腐也是一种凝脂,跟美女的肌肤有几分形似或神似。温香软玉,令人情不自禁想去触摸,想去吮吸。不管别人咋样,我每每以亲吻的态度品味豆腐。难怪民间有诙谐的说法:把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我没啥犯罪感,因为自己是在吃豆腐的豆腐。一厢情愿而已。但毕竟也算一次美的享受,无论视觉还是口感。在食物中,豆腐似乎最女性化的。
读鲁迅小说,写到故乡有个豆腐西施。这位少妇肯定靠磨制豆腐出卖为生,年轻时可能还略有几分姿色。豆腐与西施联系在一起,挺谐调的比叫茄子西施、冬瓜西施要顺耳。即使真让西施卖豆腐,并不掉架子,她的美肤简直在为自己的产品做活广告;但没谁想过西施会去菜市场兜售茄子、冬瓜。这简直跟让她卖国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鲁迅的故乡又是西施的故乡。鲁迅故乡的这位豆腐西放,究竟什么模样,他没有详细描写。我猜测皮肤一定很白吧,像豆腐一样润滑、细腻。只要有了这一条,就不会难看。一白遮百丑嘛。鲁镇的老少爷们,给豆腐坊的老板娘起了西施的外号,怎么听都有点暧昧。他们用语言,在想像中吃她的豆腐了。同时也在占西施的便宜。不过,市井中若没有一点风情的作料,也太单调了。不管豆腐西施的手艺如何,打上西施的招牌,顾客总会有点美妙的心理作用:西施的豆腐,怎么可能不好吃呢?况且,比天鹅肉便宜多了。估计这位美少妇的生意,应该跟她的回头率一样不错。
豆腐西施,你有什么配方,做出畅销的豆腐?豆腐西施,你使用哪种牌子的化妆品,来保养娇嫩的皮肤?更有可能的是:你天生一副清秀的容颜,连城里的雪花膏都没搽过。你在跟豆腐比赛呀,看谁更白、更吊人胃口。
情,在中国的饮食中也会有所显影,使人口腹获得物质的满足之余,心理上还产生某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丰富了食品的滋味。譬如,南京人将鸭胰叫作美人肝,福建人将贝肉氽汤唤成西施舌,还有某地清蒸的贵妃鸡(象征杨玉环出浴),乃至浙江的一种黄酒命名为女儿红。仅仅这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除了柳下惠,谁听到会无动于衷?浪漫的名称,一听就是有点儿雅趣的人起的。它从某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的饮食确实能上升到文化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菜在色、香、味、型之外的又一大法宝,只不过不敢滥施,怕转移了主题。
我有一个喜剧片般的策划:绍兴打鲁迅品牌,仿建咸亨酒店、叫卖孔乙己茴香豆之余,也不妨尝试生产一种西施豆腐,或索性开一家西施豆腐坊,选美,让冠军站柜台,就当站在T型台上。不管有多少人买账,会有更多的人来看风景、看热闹的(看着看着,总会饿的)。大不了,再雇一位浙江出产的女明星做形象大使(不知周迅是否愿意),代言绍兴的豆腐。这至少比代言金华火腿要容易些吧?看在鲁迅的面子上,就当一回当代版的“豆腐西施”吧。假如觉得鲁迅的面子不够,再加上西施的面子。西施的面子总够大了吧。那是西施在给你面子呀。女人能被称作西施,就像男人能被作文豪一样,多少人想当还当不上呢。姐们,勇敢点,上吧!广告词,就说你是因为爱吃家乡的豆腐,才长得如此水灵灵的。这是你的护肤秘方。一点不逊色于大宝SOD蜜。
其实,按年代推算,西施没吃过豆腐。战国时期,豆腐还没发明出来呢?西施的主子勾践,正吮着悬梁的苦胆,五味俱全地将自己尝都没舍得尝的美女,作为“糖衣炮弹”,送给好色的夫差……西施饱了那么多人的眼福,但她不知道豆腐是啥滋味;所以,她还是不如你有口福。
人选方面,我还是觉得周迅最合适。她是四小名旦之一。正如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四小名旦,不就等于当代的四大美女吗?况且她跟西施同乡。跟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也算老乡。就当演一把嘛,又有什么关系。只是,不知周迅在现实中,是否真的爱吃豆腐?但我想,至少不会不爱吃的。
中国的豆腐,使我“意识流”,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在我眼中,它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食物。它在神话般炼丹炉里脱胎换骨,从此进入中国人的食单。在素菜类,它的名次应该比较靠前的。
佛教徒,不近女色,不食荤腥,但对豆腐怜爱有加。豆腐为素食主义者送来了福音。素斋里,常用特制的豆腐皮加工成素鸡、素鸭、素火腿等种种名称叛逆的豆制品。看来光有腐竹还不够;豆制的竹林下,还养起了诸多豆制的家禽、家畜……门户兴旺。或者说个笑话:此乃豆腐的仿生学,或超级模仿秀。
若没有豆腐的发明,中国菜少了许多精彩的节目:麻婆豆腐、芙蓉豆腐、砂锅豆腐、泥鳅豆腐、小葱拌豆腐,乃至鲫鱼豆腐汤……每一道菜几乎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太多,太长,我就不一一讲了。
以豆腐为主题,还有一系列衍生产品,如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乳、油炸豆腐泡……大故事下面还套着无数的小故事。甚至连臭豆腐,中国人也嗜之如命,为其辩护:“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一代英雄毛泽东,在重游故地时,“表扬”过长江火宫殿的油炸臭豆腐:“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据说“文革”时这句话被该店作为“最高指示”引用在影壁上。可见豆腐不仅平民爱吃,伟人也爱吃。它跟四大名著似的,雅俗共赏。
有句俗话:青菜豆腐,保平安。孙中山相信此理,写过《中国人应保持中国饮食法》一文:“中国人所常饮者为清菜,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尤其赞赏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夫肉料之毒。”
中国,恐怕已形成了一种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的内涵,类似于“怀柔”政策。豆腐是温柔的,而儒家恰恰教诲人们要“温柔敦厚”。甚至在形容说话厉害但心肠软的妇人时,也称其“刀子嘴豆腐心。”作为一个善良的民族,中国人的心,很软,像豆腐一样。豆腐心并不是贬义词。长着豆腐心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时都长一颗豆腐心。有的人终生保持,有的人则逐渐变硬了,变麻木了或变冷酷了。保持豆腐心,跟保持童心一样困难。因为豆腐心,仿佛玻璃心,是易碎品,很容易受伤的。“仁者爱人”,豆腐心,其实象征着中国人胸怀里的那个“仁”字。
(2009-08-22
00:28:24)
中国青年是否还需要鲁迅?[图文](2009-08-18
01:26:29)■
洪烛
鲁迅为什么走下圣坛?(2009-08-16
00:09:22)■
洪烛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仲景养生坊:食全食美合家欢 |
|
【主持人】这道金玉满堂,应该说它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是刚才我们谈到的色,颜色非常的漂亮,白豆腐是玉,鸭蛋黄是金,金碧辉煌,应该说。另外它这里面主要的是豆腐,一道豆腐为主料的菜,说到豆腐民间有句话,就是豆腐白菜保平安。
【中医专家陈淑长】这豆腐呢,应该说它是一个高蛋白的而且是植物蛋白一种食品,实际它里面含有钙,豆腐应该说最早还是起源于我们中国,据记载是西汉时期,那时候人们喝豆浆,结果为了调节它的味道,加点盐,加点卤水,或者为了治病加点石膏,就成块了,发现这块挺好吃,这就成了豆腐了。
【作家洪烛】豆腐这道菜确实是中国的发明,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发明比四大发明都厉害,因为它确实离老百姓日常生活更近一点,但是关于它发明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就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他当时希望长生不老,他当时在安徽一带山里面炼仙丹,结果他炼丹的同时,无意中创造出了豆腐,从这个角度也能看出,他炼仙丹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是为了延年益寿,所以豆腐就是在炼丹炉里产生的,所以豆腐的营养价值,跟这个传说来说还有点关系的。
【主持人】而且后来还把豆腐,它含水量的多少,还有老嫩的程度分成了若干种,豆腐皮、豆腐丝、豆腐干,豆腐什么水豆腐,豆腐脑、豆花,最后是豆浆,尤其说到豆浆,中国人很多人对牛奶不太适应,是因为身体里面缺少一种酶,所以就是说你要对牛奶不适应的话,你就喝豆浆
【中医专家陈淑长】但是不能混合喝,为什么呢,喝了以后,互相抵制,这里面有一些钙互相抵制没有好处,所以还是应该是单喝。所以吃豆腐,它也是应该有些讲究,因为钙它是高蛋白的东西,但是它里头含的一些钙,人吃豆腐实际上我觉得还有一部分是应该是不但补充蛋白质,而且补充钙。现在大家要说起这话,我可以说两句,大家有时候对钙有些误区,总认为钙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说中老年人补钙,一旦老了就补钙,其实不是。这钙我要说一句形象一点,就说钙就像吃盐一样,每天都不能落,从小就要这样,不但从小,从胚胎时期,因为从发育来讲,胚胎时期就是胎儿,然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缺不了钙,在人的整个生长过程当中都不能缺钙,而且缺了钙,人也容易衰老。
【主持人】那您要这样讲的话,就是在胚胎的时候,那是不是怀孕的母亲就要多喝一些豆浆,吃点豆腐
【中医专家陈淑长】对,对,对。一般补钙应该从生下来补,胎儿时期来补,补到35岁
【主持人】兼和着母乳,然后喂养的时候也应该补点什么豆制品
【中医专家陈淑长】补到35岁的时候,人体含钙量应该达到1200克
【主持人】这是人的含钙高峰期
【中医专家陈淑长】含钙高峰期,这样骨头里的钙足够了以后,35岁就该往外取了,存了以后就该往外取了
【主持人】所以说人的健康像一个银行一样,你前面存进去的东西,后来还得支取呢
【作家洪烛】孙中山他特意打了个比喻,把豆腐比为植物里的肉,
【主持人】对
【作家洪烛】它有肉类的功效,但是又没有肉类的毒,他觉得有一些肉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所以他觉得豆腐的好处,它确实在这方面很有营养价值,而且口感又好,所以咱们看好多素斋里,能够把豆腐,素菜荤做,做了素鸭素鸡
【主持人】北京那时候有一个全素斋,全部是用豆制品来做的
【作家洪烛】根据豆腐来做的特别有意思,有好多素鸡素鸭素火腿
【主持人】还有素鱼,做上来跟鱼的形状,比如说松鼠鳜鱼,做上来你觉得这就肯定是一条鱼,但是你一吃豆制品,像极了,形也像,味儿更是那个味儿了
【作家洪烛】而且有的比真鱼、真鸭更好吃,而且口感很独特,营养价值也不比肉类差,所以我刚才说中国发明的豆腐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豆腐的价钱比较便宜,但是它的口感又好又很美味,所以比如素斋里好多方面,半壁江山靠豆制品。所以豆腐在中国,那个时候我还想过这个,写过一篇文章,我当时就说中国有种豆腐文化。咱们想豆腐给人感觉,从色彩上比较洁白,然后从质感上比较柔软温柔,咱们中国以前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儒家的很多比如说仁者爱仁,我觉得仁字有点相当于豆腐,比如中国人说,形容哪个女士,说话厉害心肠好,叫刀子嘴豆腐心。对,实际上豆腐心说她的心地还是特别善良的。以前看鲁迅的,我们中学课本里,鲁迅小说叫《故乡》,他写到村庄里有一个叫豆腐西施,豆腐西施她是个卖豆腐的,可能是个少妇,我估计听他讲那个少妇可能是一个少妇,略有几分姿色,但我后来想豆腐西施正因为她卖豆腐叫西施还可以理解,如果是个卖冬瓜或者卖茄子的,你叫冬瓜西施或者茄子西施就不好听了,所以你把她叫做豆腐西施本身好像并没有使西施掉架子,因为她有一点,我想通过豆腐西施我就产生联想,到底鲁迅故乡豆腐西施的故乡是怎么样的,因为鲁迅的故乡也是西施的故乡,都是浙江的。我想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肯定是皮肤很白,所以我想,想到这一点,因为豆腐本身就很白而且很温柔,又很温柔,皮肤的感觉,所以我当时想豆腐西施她可能卖豆腐的生意挺好的,因为她自己的皮肤也挺好的,所以我觉得她倒可以做做广告,要怎么保持皮肤好,就多吃点豆腐。
【中医专家陈淑长】因为细胞合成都有蛋白,蛋白缺了人就不行,所以很多人不吃瘦肉,不吃瘦肉,那你补充点豆腐,不然的话蛋白缺了,蛋白合成什么都没有,以后人就弹性也不好了,脸色也难看了,我觉得你掌握那么多豆腐资料,应该写本豆腐书。豆腐已经有一个英文,就是TOUFU,已经收录到英文辞典上了,是一个新的外来词
【主持人】那下一个收录应该是冬笋,刚才不是说还没有找到
【作家洪烛】刚才还没有找到英语单词,下面就会创造一个,咱们要专门为中国特色食品创造外语单词
【主持人】注解的时候是中国发明之一
【中医专家陈淑长】豆腐风靡世界,或者你写一本《豆腐风靡世界》。
【主持人】金玉满堂这道菜就是刚才洪烛也说了,白豆腐是玉,鸭蛋黄是金,然后里面又放了一些蒜苗还有一些海米,应该说满堂的景色确实特别的好,所以在这儿我们也借这道菜祝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富贵年年、大吉大利。
【待续】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中南海为办公室?【图】毛主席在哪家图书馆办过特殊借书证?[图]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恋爱史【图】
毛主席为何爱吃武昌鱼?[图]
在西域遇见香妃【图】
《北京A to
Z》(英文版)新加坡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