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山五金产业品牌崛起路径


  近年来佛山五金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又以丹灶五金以及三水五金为最具代表性。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2010年1-6月佛山丹灶镇五金企业产值近70亿,实现了五金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目前,丹灶五金企业有2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五金企业仅约280家,占整个丹灶五金产业产值的6成以上。

  佛山五金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五金业是丹灶的传统支柱产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大力发展五金产业,丹灶成为当时南海首先富裕起来的地区之一,并且诞生了南海最早的万元户。20多年后,五金在丹灶这个地区上成燎原之势,扎下了深深的根。到21世纪初,全镇共有2500多家五金企业,日用五金产品种类多而全,涵盖灯饰五金、厨卫五金、五金配件等多个领域,达3万多个品种。五金业成为丹灶镇的一大产业,年产值超200亿元,占全镇工业产值75%以上。丹灶的五金产业在国内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20%。

  2004年8月,丹灶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命名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

  2005年初,南海实施了区划调整,原丹灶镇、金沙镇合并为新的丹灶镇。合并后的新丹灶五金产业利用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充分整合,形成资源共享、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丹灶镇的五金产业逐步从生产附加值低的传统五金产业向附加值高的汽配、商业照明等产品转变,从粗加工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终端产品转变。

  2006年10月,丹灶镇被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选为第二批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这为进一步推动丹灶镇五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五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至2007年底,丹灶镇五金企业有近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五金产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75%,是名副其实的五金专业镇。产品主要以日用五金为主,近60%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到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丹灶镇已逐步建立原料供应、模具加工、产品销售、货物配送一条龙的产业链,并形成以丹灶为中心的年产值超300亿元的南海五金产业圈。

  2008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再次获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殊荣。配套完善、交通发达的丹灶逐渐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商、客商的“风水宝地”。

  2009年度五金十大新锐人物获得者李银生曾经表示,自从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威力狮”之后,企业的发展快了很多,每年的增速都在60%以上。

  作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丹灶五金名闻天下,丹灶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邻近香港、澳门、广州,处于广州—佛山的发展轴线上,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部的中心城镇,“广佛都市圈”中的重要城镇。距广州机场、佛山机场、三水港、高明港、广州火车站、佛山火车站等水陆空交通枢纽1小时车程;珠二环高速、广肇高速穿越镇内,镇内二级交通网发达,公路纵横交错,物流畅通无阻。全镇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和2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约16万,其中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各8万。丹灶镇一直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为目标,是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佛山市文明镇、佛山市生态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揭秘佛山五金产业崛起路径

  经过40多年发展,佛山各类五金加工企业已过万家,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分布在金沙、西樵、桂城等地。据罗百辉观察,佛山一直十分重视五金产业的发展,以服务提升为抓手,完善了南海五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横江铁料城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了“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五金品牌,引导五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设立义乌南海五金馆,拓展地方企业销售渠道

  为进一步拓宽丹灶镇五金企业的销售渠道,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为五金企业打造高品位的国际商贸平台,2008年下半年,丹灶镇斥资200万元对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内的南海馆五金商品展区实施扩建,扩建后的新馆迁至义乌国际商贸城F区,新馆展区面积达400平方米,现已进驻企业超过100家,这一数量较之初期扩大三倍。馆内参展商品涵盖“设计灯具”、“厨卫五金”、“箱包配件”、“五金工艺品”、“五金饰品”、“锁类”、“服装辅料”、“五金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文具五金”等1000多种不同型号的产品。同时,展馆依托华南五金网这个强大的网络商务平台,特开设了网上南海义乌馆,客户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该板块,全面掌握实体展馆内的产品信息,使搜索与查询相关产品变得更加方便。网上义乌板块无疑将为南海义乌馆开辟出更大的销售空间。

  义乌南海新馆的设立,将进一步打开丹灶作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在义乌乃至是全东南亚地区的产业宣传门户,成为丹灶镇五金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渠道。

  2、改造华南五金网,升级网络电子商务平台

  为助推五金企业走出家门、走向国际,丹灶镇早在1999年就建立了华南五金网,依托着丹灶镇深厚的五金产业基础,网站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功将丹灶五金产品销向世界。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升,2008年5月,丹灶镇引入专业的商务公司对华南五金交易网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网站增设了加工服务、库存二手、批发零售、项目合作、五金人才库等栏目,同时加强了对本地企业的服务,增加了不少功能。例如:为会员企业度身订做个性化程度高的企业页面;在原有的专业五金产品搜索引擎基础上增加了企业黄页,使企业信息搜索变得更轻易,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推广企业的单一形象价值;由原有网站单一产品展示的功能,改变为现在兼具了产品交易功能;网站人气大增,成为目前国内第三大的五金专业网站。而新版华南五金网更具亮点的是,访问者可借助网站提供的技术支持浏览产品的3D效果图,该技术目前在国际专业五金网站中处于领先水平,并能使华南五金网成为网上展馆。

  经过改版后,华南五金交易网从过去单纯的企业展示和信息发布功能增强为畅通原材料商和采购商、实现网络营销和网上落单的真正的商贸平台。

  在未来的3年内,华南五金网将力争网站全球排名进入前15万名,网站每日的点击率将超过5万,真正发挥商务网站的作用。

  3、注重粤港合作,携手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推进企业“精益制造”,共创地方产业提升

  面对当前的金融风暴,丹灶镇十分注重加强粤港合作,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推进精益制造与清洁生产计划,组织专家到镇内企业实地把脉“症状”,为企业改造提供建议;举办精益制造讲座,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介绍如何根治浪费,增加盈利;鼓励和协助珠三角地区港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节能减排。为企业减少成本、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丹灶镇计划在今年投入100万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开展“精益生产”产业提升项目,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建立“精益制造”示范项目,优化厂房车间布局、完善物流控制、理顺生产计划,建立有效绩效监控机制,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等,带动提升五金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继而探讨在产业规划、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产业的升级。

  4、积极创建行业标准联盟,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7年9月,丹灶的筒灯企业发起了制定国内筒灯联盟标准,正式吹响了丹灶五金产业走标准化道路的号角。筒灯联盟标准是丹灶镇、南海区首个联盟标准,填补了筒灯产品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面的国内空白,是丹灶镇在推行联盟标准,争夺五金制品标准制订话语权的成功探索。下阶段,丹灶镇将实施五金产业其他代表产品如不粘锅、金属纽扣、指甲钳等联盟标准的编制工作,再掀联盟标准制订的新高潮。

  5、力推雄鹰计划,助企业提升发展

  为培育本土优质企业,丹灶镇结合南海区的雄鹰计划,全力扶持镇内民企升级转型。首先和雄鹰计划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充分了解其发展的困难和思路。其次积极沟通相关部门,协助雄鹰企业争取土地、资金、展会、品牌、用电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再次是细化雄鹰企业扶持工作,建立雄鹰企业档案,将办公室各主任主任助理分别与雄鹰企业挂钩,实行定期工作汇报制度。

  6、鼓励企业实施技改、创新、品牌战略

  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丹灶镇制定了《丹灶镇自主创新、诚信经营奖励办法》,对技术创新突出、社会贡献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大力营造加强创新、提升管理、诚信经营、争创品牌的环境氛围,目前丹灶镇有区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0家,清洁生产企业4家,省温控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可行性论证,4间企业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7、拓宽融资渠道,助企业渡过难关

  2006年,在借鉴萧山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丹灶镇的实际,联合五金行业协会的8家会员企业以会员制的方式成立了佛山市南海丹灶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800万元,可融资总额4000万元。到目前为止,融资额超过7000万元,为丹灶镇广大中小五金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此外,丹灶镇还全力落实南海区中小企业担保融资的专项政策,在区补贴20%利息的基础上,镇增加补贴10%的利息。2009年1-7月份,共有18家企业通过了审批,共计贷出9695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融资负担。

  8、完善物流配送,添加五金产业新动力

  随着广肇、广珠、贵广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逐步落实,丹灶的交通枢纽地位将日益突出,善借其势,物流动力就源源不竭。为推动五金产业的加速发展,丹灶镇将着力“一站一港一场”建设,开拓水陆并进、工贸联动的物流新格局。落实总体规划,推动广珠铁路丹灶物流中心建设,中心规划面积近3000亩,总投资9.53亿元,年装卸货量1800万吨,引领丹灶镇物流产业发展;利用东平水道优势,谋划兴建佛山港丹灶港区金沙作业区;加强五金产业配套,做强横江铁料市场,规划建设五金机械专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