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110岁国画大师晏济元
黄色的菊花、红色的金鱼花、绿色的龟背叶簇拥着晏老的灵柩。晏老的灵柩两旁摆放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国画院等等送来的花圈。灵堂的上方悬挂着晏老遗像,上面则挂着横批“沉痛悼念中国书画大师晏济元先生”。在遗像两侧,由重庆市书法协会主席刘庆渝手书的挽联:“寰宇周知正喜椿龄挥妙笔,画翁西逝同悲华夏失奇才”。蔡律摄
“看尽云山是吾师,任我纵横写自然。”他一生洞观万般世相,他的笔下阅尽万种风情;他少年家学饱养,学画不辍;他青年东渡日本,回国后和同乡张大千一起名震画坛;他中年时遭遇车祸,卧床八年后神奇般站起来;他学机械工业出身,大半生是“业余画家”,退休时的身份还是重庆市塑料三厂工程师。他老年挥毫如旧,云游天下,101岁登华山,102岁登泰山……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年龄最长的画者,这个叫晏济元的老人被尊称为“画仙”。10日晚上7点47分,晏济元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走完了110年书画人生的最后旅程。
2011年2月12日,许多亲朋好友纷纷赶来拜祭晏老。蔡律摄。晏老有过两段婚姻,膝下有八个子女,老大和老幺是女儿,其他六个都是儿子。大女儿晏冰清已经86岁,目前住在内江。虽然晏老出生于四川内江,也曾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呆过一段时间,但晏老的一生更多是在重庆度过。晏老在渝搬过10次家,“我们最早在重庆住的地方是黄桷垭的袁家花园,之后搬到一川大剧院,也就是现在的雅兰电子市场,再搬到较场口中新路、好吃街八一路、巴县衙门、29中教职工宿舍、雾都宾馆、南岸玄坛庙、最后是从观音桥现在步行街那段搬到江北爱丁堡”。晏老儿子晏秉正说,喜欢在家画画的父亲不常出门,一旦出门就会带着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去南山老君洞写生,“父亲会先在家煮好绿豆稀饭,然后带我们上山去耍,他就在那画画,回家就可以吃绿豆稀饭。”
晏济元,生于1901年,四川内江人氏,毕业于成都机械专门学校,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国画院副院长等职。晏老七岁从父习书画,古典诗词、魏晋书法。并在求学中博览古今书画群书,钻研理论技艺。走上了书画艺术的大道,晏济元树立了自己的风格。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晏济元同郭沫若、张大千、张善子、于右任、谢无量、何香凝、谢玉岑等交情深厚。 毛泽东70岁生日时,晏济元应郭沫若之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图》祝贺,受到毛主席喜爱。1964年元旦,晏济元的40余幅作品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朱德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晏老女儿晏秉义在与亲友们讲述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蔡律摄
在江南殡仪馆重庆厅灵堂,前来悼念的人们络绎不绝。蔡律摄
2011 年2月13日上午10点,享年110岁的著名国画大师晏济元追悼会在江南殡仪馆隆重举行。重庆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邢元敏、重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何事忠、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出席。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王超主持追悼会。近千名哀悼者慕名前来,送晏老最后一程。晏老膝下八个子女也悉数到场。整个哀悼仪式程序简单:全场肃立默哀一分钟、向晏老三鞠躬、重庆国画院院长周顺恺致哀悼词、依次向晏老遗体告别。
晏老灵堂摆满单位和亲友送的花圈。蔡律摄
送尊敬的大师最后一程,晚辈蔡律送的花圈。
关于画家的价值认定,徐悲鸿先生认为取决于画家的“人品、画品、才情。”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画家的价值取决于其作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画家的作品是画家一生人格修炼、艺术才情的结晶,画家不仅要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表现真善美、通过作品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画家的作品应该有好的社会价值,同时必须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画家对人、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优秀画家的作品往往具有历史价值或称为文物价值。晏济元从7岁开始作画,百年书画艺术人生正如挽联所撰:“写祖国大好河山,创人间生命奇迹”。柷晏老在天堂安息!
蔡律 201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