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公车到底能够规范到多细?


规范公车到底能够规范到多细?
杨于泽
  
  综合公开资料,中国的公务车约有350万辆之众,每年耗费两三千亿元之巨。纳税人严重不满,一些官员也颇觉内疚。主流意见认为,应当进行公车改革,取消绝大部分公车。还有一种意见主张规范公车,把采购、维修、使用公车规范起来,同样可以达到节约、高效、廉洁的目的。
  现在,媒体正在关注政府公车采购中自主品牌的占比问题。按有关规定,各单位新配或更新汽车时,自主品牌比例应达50%。现有38家车企进入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厂商名单,其中有21家自主品牌车企,但自主品牌实际拿到的订单很少,人家指定要国际大牌。于是专家建议,修改完善独立审查机制,让本土车企出来维权,倒逼政府采购自主品牌。
  政府不买自主品牌,这算多大的事?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的确利害攸关,甚至是生死存亡所系。如果政府多买自主品牌,对本土车企绝对是利好。但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这真的不算什么问题,他们不买自主品牌,谁也没法管。要是能管下来,就没有公车这档子事了,也就没有采购自主品牌这样的细节。
  说这种事不好管、没法管、管不下去,是有充分理由的。官员坐公车就是要坐气派、坐体面、坐风光,如果要他们坐吉利、长安,他们还不如自求车改,拿着车贴自己给自己配辆好车。现在容许公车继续存在,就是让官员享有坐公车的诸般好处,保证其座车是豪华的、国际大牌的、免费乘坐的。
  对于公车,最好的规范是取消,给官员一定车贴,让他们自己解决出行问题。次优是紧缩公车财政,让机关没钱养好车,买不起豪华车。这都是简便但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劳永逸。有效的方法我们不用,偏要给自己找麻烦,买车的钱敞开供应,再来对公车采购、维修、使用设置大量规章制度,试图进行“精细管理”,结果是撞破南墙。
  我国关于官员配车的规定不知凡几,比如省部级配车排量多少、价格几何,司局级或者市厅级配车排量多少、价格几何,都是有章可循的,但有多少地方认真执行了?最近某贫困县市国土局官员超标配车,人家解释,因为国土局有功于当地财政,当地领导特批超标。有功于政府和领导的官员肯定不少,则被授权超标的也肯定不少。而且领导一般不想得罪人,于是一碗水端平,大家都超了。
  有人会说,既然公车暂时不取消,进行规范,就很有必要。问题是,现在各级机关财政充裕,买什么车只取决于官员转念之间。既然大家都坐豪华车,不要自主品牌,排量超了,价格爆了,问题遍地开花,从谁、就哪一项标准查起?
  很多人以为,只要认真规范,还是可以规范好的。我们把纪检监察机关想像成一支“潜力股”,以为他们一较真,问题就迎刃而解。提起规范公车,就觉得他们可以雷厉风行,到处严查公车的排量、价格、品牌、维修、使用,看它们合不合乎文件规定,似乎纪检监察机关成年累月只有这么个职责。事实却是,他们日理万机,什么都要管,又什么都管不过来。
  规范越细,可操作性越低,越不现实。这就像电脑,输入指令多了,它就要死机。说到底,改革公车比规范公车更现实,两者的不同在于,公车改革需要决心,而规范公车不需要,因为它本身就是没有决心的产物。规范从来有目标,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