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节日和习俗(二十一)•“元宵节观灯”(上)》


老北京人都知道,这一年中,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历时五昼夜的元宵节。

说到元宵节,有的朋友会问:不是正月十五才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么?怎么老北京人已经把元宵节提前到了正月十三就开始啦?而且一连五天?这您就不知道了不是,这只是清朝时候的老北京人过元宵节的规矩。早先那会儿,元宵节的日子还长呢。

其实,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的元宵节,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这“太一神”啊,就是屈原所著《九歌•东皇太一》里面的“东皇太一”,也叫“泰皇”。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的时候,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此后,为祭祀“太一神”而兴起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不过,这之后的日子,中国的老百姓们,光顾着过节了,都把节日的主人翁——“太一神”给忘了。

老北京人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赏花灯和吃元宵了。而说到正月十五赏花灯的由来,一直有佛道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佛教界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道教界人士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而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自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唐玄宗时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到了明代,朱元璋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之后,虽然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日期缩短为五天的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