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CPI权重调整难掩通胀困局


  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如期公布了上月的宏观数据,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CPI,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9,比去年同月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上周从相关媒体看到许多专家预测1月份CPI可能超出5%,达到5.2%。怎么专家的预测与真实数据会有如此大的误差呢?这是不可能的呀!以前在数据公布之前,许多预测能够与公布的数据毫厘不差,今天这是怎么了?

  于是,我又查找与CPI相关的新闻报道。原来是今年1月份CPI启用新权重方案 食品类权重将下降。原来,国家统计局2011年启用了新的CPI统计方案,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相关负责人表示,1月份数据正是基于该方案统计。其中,居住提高4.22个百分点(房价增幅已到顶,正在步入下降通道),食品降低2.21个百分点(物价在不断上涨,上涨预期还很强烈)。调整食品价格在CPI的比重是敏感季节做敏感的事,一如海鲜过敏的人。统计局真厉害,CPI终于降下来了!

  不过,对于4.9%的CPI大多数人都不买账。有朋友指出,当食品价格上涨时被剔出权重,据媒体的报道,在新的CPI统计权重方案中,居住、医疗等产品价格占比将相应提高,不知道人们是否有理由怀疑,一旦房价或医疗再现上涨,是不是也可能在未来权重再次被剔除呢?这种令人生厌的数字游戏真的能够把物价上涨的预期在人们心目中降下来吗?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去年以来全国或部分地方房价的统计数字,同样与百姓眼里的实际涨幅相距甚远。于是便有知情人士透露,当上月房价偏高时,房地局只放郊外环的楼盘开盘销售,这样下月统计数据可能被拉低;一旦均价被拉低后,再下个月可能再放市中心或高端楼盘开盘,结果显示本月房价翘尾升高。在这样的调控下,不仅数字好好看,房价并没有大幅度上涨,对上级政府也好交代,但在百姓眼里,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房价的下跌。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CPI是在5%以上,还是5%一下,都不重要。因为,普通百姓每天面对的是比这些虚拟数据更真实的现实。因为春节临近及近期南方部分省份低温冰冻天气影响冬菜生产和运输,2011年1月份国内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处于上涨过程中。农业部此前发布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也显示,1月份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了10%,环比上涨6.2%,“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了9.8%,环比上涨7.3%。从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来看,1月份同比和环比涨幅均高于了去年的12月份。春节前超市还有3元一市斤的面粉,春节后没有了,昨天我买的面粉是超市最便宜的3.5元一市斤,看这样涨,到4元指日可待。

  我们再来看看,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对CPI权重调整的介绍,“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切实保障CPI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对CPI调查方案进行了例行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对于权数构成调整是否影响CPI涨幅,国家统计局利用2011年新的权数构成和2010年已发布的CPI八大类别价格指数,对2010年各月的环比和同比价格总指数分别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与已发布的价格总指数基本一致,误差较小,衔接较好。”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国泰君安总经济师、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此前曾指出,1月份CPI因权重可能调整而很难预测:假如权重不变,按我们的预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5%,非食品上涨2.3%,则CPI为5.3%(其中食品权重为33%,非食品为67%)。

  不管统计局以何种“光荣”的理由来解释CPI权重的调整,但有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的通胀预期正在逐渐升温。调整后所带来的结果是,CPI下降了,似乎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调控效果,其实百姓在上个月所感受到的真实物价并没有实质性下降,中国通胀的趋势并不会因为调整CPI的权重有所改变。

       网民:CPI低于预期难改紧缩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