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老与妻子、儿女和孙子
晏老作为国画级大师,在家里是如何对待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的。昨天,晏老的儿女晏秉正、晏秉常、晏秉义和孙子晏洋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父亲和爷爷。
最艰难时,妈妈鼓励他不要停笔
妈妈走了,爸爸三天三夜没有吃饭
父亲是1944年与母亲潘蜀新(又名潘毅)结婚的。
父亲比母亲大16岁,平时,家里一切都是母亲说了算。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家里很穷。一来父亲名气没有这么大,二来当时父亲绘画后,从来不卖,都是送人。50至60年代,爸爸工资仅17元,(因被打成右派,爸爸工资从90多元降至24元,再加上扣除借支,仅剩下17元)妈妈工资50多元,70多元便是全家五口人每月的全部生活费。
1964年到1978年,我们全家四口人(当时晏秉常到凉山工作)住在悬坛庙,仅32平方米。妈妈用纸板把房子隔成两间,里面有窗子的一间供爸爸作画,外面铺上床,是我和姝姝秉义的住处。
过年了,家里买不起腊梅花,但爸妈又酷爱腊梅。妈妈就在外面捡回已经凋谢的腊梅花枝,去掉枝上残留的花芯,妈妈找出棉花球,爸爸用红墨水把棉花球一个个染红后,再让妈妈插上树枝。于是,在悬坛庙的13年里,每到过春节,家里总有一束永不凋零的“腊梅花”。
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全国物质缺乏,肉呀、糖呀,蛋呀等等,一切都要票买。爸爸永远是家里的保护重点。妈妈规定,全家的肉票、粮票、蛋票等等买回后,首先必须保证爸爸吃。
妈妈对我们说,“除非爸爸吃不完,你们才有吃的。”
妈妈这样说后,爸爸许多时候,就“吃不完”一个蛋了。经常吃到一半,爸爸便对妈妈说,“我吃饱了,你吃吧。”而妈妈却说“我也是饱的,不想吃”。又把鸡蛋留给了我们。
上个世纪60年代,晏秉常毕业后分到凉山工作。探亲假到了他回渝探亲,却整天到外面和同学应酬,妈妈想和秉常说话又不见人影,悄悄哭了。
妈妈一伤心,爸爸就心痛。他找来笔和纸写下古诗放在门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晚上,秉常回家看见了爸爸的古诗,难过极了。从此,他大多时候都在家里,陪妈妈聊天说话,很少外出。
50年代,爸爸被打成了右派,许多人劝妈妈和爸爸离婚,妈妈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和济元在一起,决不分离!”
妈妈长胖后,市面上少有她穿的大号衣服。爸爸便扯回布料,拿起针线,亲手为妈妈做棉袄,做外衣。
70年代中期,家里穷得买不起米了,爸爸忍痛拿出他珍藏的三幅张大千的绘画,(二张仕女图、一张观音图),三幅画累计卖了85元钱。卖画后,爸爸非常难过。
在生活最艰难的日子,爸爸一度心灰意懒,要放下画笔。妈妈急了批评爸爸说,“你不能停笔,虽然我们不能卖画,但我相信,只要你坚持和努力,一定能够成功的。你的同乡是张大千,他能成功,你为何不能成功?”
妈妈的话说得爸爸脸红,在妈妈的鼓励下,爸爸没有一天不作画写字。
1994年妈妈79岁了,身体越来越差。这年,她开始住院治疗。妈妈住院后,子女们到医院照顾她,而爸爸担心保姆做的饭菜不好吃,亲自下厨,为妈妈做饭。保姆从菜市买回猪肉,爸爸在厨房里为妈妈剁肉,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当时他已是93岁的高龄。爸爸为妈妈做的总是她最喜欢吃的,如肉元子、红烧肉、回锅肉、炒腰花等等。
1995年,妈妈80岁后去世,我们不敢把她去世的消息告诉爸爸。几天后,爸爸知道了,三天三夜没有吃饭。那几天,每当亲朋好友到家里来,爸爸望着他们,没有语言,却泪流满面。他深深地沉浸在对妈妈的怀念中。我们担心父亲身体受不了,后来干脆拒绝了所有亲朋好友看望爸爸。
以后,每到妈妈生日,爸爸都要让儿女在妈妈遗像面前跪拜,要做许多可口饭菜。而他自己,则站在妈妈遗像前,默默落泪。
爸爸对妈妈的爱,一身一世,难以用言语表达。
儿子有错 向父亲跪拜
与孙子打牌 从来都赢
晏秉常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回家陪父亲过日子。而老大秉正从90年代初,下海经商,姝姝秉义做公务员,三个子女都没有继承爸爸的画业。
爸爸一直认为,他能活到150岁,当他107岁时,他还对我们说,我活到150岁时,大家好好庆祝一下。而我们则回答,那时儿女们可能都不在了。
爸爸听了,不再说话。
2008年腊月初八,是秉常的生日,这天,爸爸喊着秉常的乳名,“小毛,今天是你的生日呢,你啷个过?”。
不等秉常回答,爸爸便摸出5000元,递上前来,“拿去,和朋友搓一顿吧。”
两个多小时后,秉常回家了,“用了多少钱?那些钱够不?”爸爸高兴地问。
“只用了280元”。秉常回答。
“太少了,爸爸给你过生呢。啷个不大方点儿”。
但是,一旦认为儿女犯错,爸爸是不会轻易原谅的。
一次,秉正、秉常两兄弟提前到东宛为爸爸准备画展。一些细节,两兄弟没有请示父亲,自己决定了。临到开展前一天,兄弟俩才把此事告诉父亲。爸爸听说后,立即来气了,宣布将不会出席自己的画展。秉正、秉常两兄弟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深夜,兄弟俩跪在父亲面前认错后,父亲才答应出席画展。
秉常的儿子晏洋生出世后,秉常不会洗婴儿,是晏老指点后,秉常才学会了为婴儿洗澡。
每到过年,爸爸要求我们给他发红包,认为这是子女向父母敬孝道。而对孙子辈,则由他发红包。
爸爸和孙子打麻将,每次要赢,赢了就高兴,一高兴就向孙子们发红包,输了则不发。于是,孙子们每次与老爷打牌,总是想方设计让他赢,不准他输。
有许多晏济元与妻子、孙子的同乐照片。老的、新的都有,等会儿我传到摄影部里。
本报记者 罗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