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跳级和学习兴趣


   早读跳级和学习兴趣

     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儿童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蔡笑晚/文

 

     早期教育的不同会导致同龄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响亮口号,因为它的词义是那么美好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入人心。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儿童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无非是为齐头教学加上冠冕堂皇的好名称而已。而且,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反正最后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所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早读和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儿童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不管是幼儿班阶段、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优秀孩子也许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学完,而且学得很好;而对于那些较差的孩子来说,可能该阶段规定的全部时间仍不能学得很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的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应该说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正如差生留级一样,是一种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在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无非是浪费时间,很少有质的提高,而且往往会挫伤孩子的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显得平淡无奇了。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智力优势无形之间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时间的取得又能为他们今后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中发挥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速度进行教学。而且,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程度时,就应该按部就班地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差生给予留级一样有规可循。

     早读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跳级。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三岁甚至两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不平衡。对于那些已经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对于优秀孩子来说,三年的幼儿班跳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一年等于以后的十年。孩子在这时候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还没有染上坏习惯,好习惯很容易教给他,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就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读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三岁之内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智力发育得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蔡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年龄小不同意收她而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很好,还成了优秀生,九岁小学毕业时还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城关三中读初二,初中阶段仍然是优秀生,读了两年之后考入了苏州中学中科大少年预备班。

     跳级的具体操作取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才谈得上跳级。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学能力,纯粹依靠老师的辅导进行跳级是不可取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主,就说明你还不具备跳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