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夜饭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吃饱”是人们天大的事。那时,人们的胃口都特别大,吃饭用的碗也是现在的好几倍,如果用今天人们的眼光来衡量的话,当时人们巨大的饭量是绝难令人相信的。正所谓越穷越能吃,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油水少,饭量大。
正因为穷,所以每当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人们总会全家出动去参加,为的就是去改善一下伙食,让肚子多一点油水。而最让人们期盼的,当然就是过大年了。
过大年从腊月开始,进入腊月,天寒地冻,寒冷的空气形成了天然的大冰柜,所以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了。那时的年货其实也没什么,但那种期盼与激动的心情伴着做年货时的热闹,足足让人们兴奋一个冬季。
最常见的年货有:摊“花”、炸糕、炸油饼、杀猪。
所谓的摊“花”,其实就是把玉米面和成面糊状,然后在饼铛上摊成一个个圆形,快熟的时候,再对折,成半圆形。晾好后,放在“凉房”进行冷冻,吃的时候上笼蒸一下即可。稍有钱一点的人家,则是用小米面做,当然要比玉米面的要好吃了。
另外一种常见的年货是“炸糕”,与我们现在各式各样的炸糕有所不同,那时的炸糕都是用黄米做的,馅也都是豆馅。炸油饼倒是与现在并无二样。
除此而外,腊月时节,许多人家会杀猪。杀猪当天,要请一位村子里的杀猪能手主刀,还要再请几个有力气的壮汉帮忙,杀猪后,还要用最好部位的猪肉,再上酸白菜、土豆、粉条等,烩上一大锅菜,人们称之为杀猪烩菜。这是一年中最最解馋的一顿饭,由于是自家养的猪,不象今天有各种各样的病,所以肉特别香,而且肉块切得特别大,每块肉块上的大部分是肥肉,虽然没有我们今天吃的精致,但放到嘴里一嚼时的那种香味,恐怕今天是尝不到的。而且,那时猪肉也以肥为好,人们也特别能吃肥肉,竟也不腻。饭后,主人要选一块上好的肉给主刀的作为报偿。然后把猪肉在院子里给窖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里,还有把肥的猪肉炼成油,以为来年做饭用。而炼油后的肉渣子,则成了孩子们的美食,香脆无比。有的人家还索性用这些油渣子包包子,反正是绝对不会浪费掉的。然后就是煮猪下水、用烧红的铁棍烙猪蹄子,或者“烧猪肉”等等。总之,天天围着烧得红红的火炉子,看着一个又一个美食,真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大年三十,孩子们终于可以穿新衣服了。然后眼巴巴地等着家长把“好吃的”拿出来。而所谓的“好吃的”,其实不过就是老三样:柿饼子、黑枣、花生。相比今天,这三样实在不值一提,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一年之中能够吃到的最好的买来的东西。
大年三十早上,扫完院、贴完对联后,要吃米饭,最早的时候,没有大米,所以吃的都是小米“焖饭”,后来有了大米,便改成了大米焖饭。白白的大米饭,泡上骨头汤,是再香不过的了。因为当时大米非常少,可能只能吃一两顿,所以显得特别珍贵。中午当然还是好吃的。到了晚上,人们早早就吃了饭,然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那时人们包饺子,在今天看来真的既温馨又不可再现。村子里的女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挨家挨户地去邦别人家包饺子,这家帮完邦那家,大家有说有笑,穿着崭新的新衣服在村子里穿梭,银玲般的笑声也随之在村子里荡漾。
整个的一个正月里,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当然也在享受着“吃”的乐趣。虽然那时的吃的东西并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丰盛,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精致,但是那种满足感却是今天的人无法感受到的。现如今人们平时的生活与过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在刚解放的那个贫瘠的年代,对温饱的追求是老百姓最大的追求。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人们过年,能把最重要的年夜饭“外包”,无论如何,都与过去是大相径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