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统泰:被造反派抢走十天的少将军长


  韦统泰将军的传奇人生

                                         ——读传纪文学《从书生到虎将》

  时下重庆六十岁上下的这一群人,尤其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和当年在校大中专生,很少有不知道韦统泰将军的。韦统泰其时是赫赫有名的五十四军军长、重庆警备区司令员,还是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指挥者之一,是“文革”时代“三支两军”、肩负重任的驻渝部队代表性人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重庆可谓家喻户晓,威望甚高,是一颗熠熠闪亮、知名度极高的将星。

  几年前,笔者偶然间结识了他的儿子——解放军总装备部韦亚南大校,曾和他谈起当年参加《红卫兵战歌》演出队慰问部队,见过他父亲好几次,还在一起合过影。兴许就是这番谈话勾起了这位大校的回忆,今年春节前,韦亚南专程来到他读书、当兵的故地重庆,送来了纪录韦统泰将军戎马一生的长篇传记文学《从书生到虎将》。这本由韦将军的秘书逯守标大校撰写、今年一月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的40万言著作,忠实地记录了韦统泰传奇般的一生,记录了他的追求和奋斗、牺牲与奉献,以及他怎样在党的培育下由一介书生转变为战场上的虎将的全过程。

  春节期间,身患小恙,惰于走动,这本书正好成了我的节日精神大餐,手不释卷,回味无穷,读毕更觉革命事业成功不易,我辈尤应倍加珍惜。而韦将军独特的革命经历和个性、引人入胜的战例和故事,时时回旋于我的脑际,让我亢奋,给我感动。

  韦统泰出生于山东省单县黄河岸边的一个殷实之家、书香门第。与很多走上革命之路的莘莘学子一样,日寇侵华,国将不国,弱冠之年的他放弃了在济南的学业,与同伴历经千辛万苦奔向延安,考入抗日军政大学,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忠于史实。从韦统泰的家境入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驻军重庆、西藏平叛、文革风云等等,直到被毛主席点名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七机部军管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相当于部长),而后开罪江青身陷囹圄,都有翔实的描写。最难得的是,作者阅读了大量史料,采访了许多当事者,不仅仅写韦统泰,对时代和事件的政治背景多有交代,这就让没有经历过那些年代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彼时彼地的历史、故事的发生与发展。而我尤为看重的是,与众多人物传记或军事题材作品比较,这部作品描写的是一名知识分子军事干部成长的经历,也就打破了我党军事干部多由李云龙式的无文化无教养群氓演变而来的悖论。

  通读全书,不仅仅了解了韦统泰的非凡人生,也温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尤其是当年作为中层军事干部的韦统泰的所作所为,可以说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或战争的诸多细部和细节,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且令人感叹唏嘘的故事。

  比如——

  1938年在延安抗大时,毛主席为韦统泰题写了“光明”两个字。他将之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座右铭,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百次战斗,丢弃了好多东西,唯独把这张纸片保存了下来;后来又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新婚的爱妻王志敏,直至拨乱反正以后作为珍贵文物上交给中央办公厅;

  韦统泰在河北易县狼牙山地区担任侦察员六年,曾以此为据点,建立了人数众多的情报员队伍,并长期只身深入保定和平津地区搜集情报,一次次破坏了敌人对解放区的进攻部署,甚至将情报提供给盟军使用;激励了无数人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他的同志和战友。只可惜书中对这些经历着墨不多。

  他从一个战士开始,几十年间转战华北、东北、中原、华南、朝鲜、西藏乃至中印边境,由书生变成了威震敌胆的虎将,始终冲锋在前,忠心耿耿。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七机部,面对危难和迫害,他都敢怒敢言,从容应对。危急时刻,他曾奉命两次入藏指挥作战,在雪域高原勇斗敌顽,捍卫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尊严。这些故事都是独家,生动而细腻,极大地丰富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受四人帮迫害被软禁在北京地质学院期间,他光明磊落,信念不移。整整两年零八个月中,他的夫人王志敏每天大清早都要从武定胡同走路到积水潭,再乘331路头班公交车来看望他,但只能在铁栅栏围墙外远远地望着他囚房的窗户,无论严寒酷暑,无论狂风暴雨,日日不断。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旷世的爱与信任!

  笔者尤其喜欢书中描写韦统泰在重庆工作期间的故事。例如从朝鲜回国后在朝天门码头上岸,坚不乘车徒步走到几公里外的遗爱寺驻地;再如亲自带一个营乘几条大船去阻止武斗,却被造反派拦在江里整整一个星期不能上岸,部队仍然冷静而克制,用毛主席著作面对全副武装的造反派;又如作为堂堂军长他曾被造反派生生从军部抢走,抬上车裹上棉被拉到少年宫,一关就是十天,惊动了部队更惊动了中央;又如当时粮食告急、煤炭告急,部队大院涌入上千躲避武斗的群众,几十名孕妇就在那里生下了孩子,所有困难都需要他当机立断出面解决……等等,笔者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读起来非常亲切,也为四十多年后才悉知的那些令人惊诧莫名的事件和细节沉思良久。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也就让这本书越发显得厚重珍贵。

  一月中旬,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第五十四集团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从书生到虎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航天协作楼召开。几十位将校军官和文艺评论家聚集一堂,对该书出版表示祝贺,老首长、老将军们踊跃发言,称该书“文风朴实,不虚夸不隐藏,实事求是,写出了人物的精气神”;尤其是“写战争的场面翔实生动,具有很强的可信性,也有很强的可读性,为我党我军进行军史、党史教育提供了非常优秀的版本”。有评论家说,这本书开创了传记文学的一个先例:传主和作者共同完成这项作品。书的文字平实,语调平静,情绪平和,描写的是一个“用心打仗”的将军,真实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种融合,给读者一种惊喜。

  尤需指出的是,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专为此书作序,他写道,这本书“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节真实生动,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史料性,也有较好的可读性;不仅全方位记述了韦统泰同志战斗的一生,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鲜明地歌颂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诚哉斯言。有李继耐上将的这番实实在在的肯定,写这本书和这本书所写的人,都可以宽心了。当然还不仅仅因为此,笔者以为,正如将军所言,最应该强调的是,这部书纪录了一位我党军事干部的成长,也挖掘了、传承了一段历史,这才是这部作品的“难得”之处。   

                                                                                                 2011年2月20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