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经济调控达到预期目的
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得益于日益娴熟的掌控经济发展大局的本领,各主要经济措施逐步走出危机时期非常规划的管理状态,而步入常态轨道。
投资增速实现有效回落。投资是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0.1%,这个速度仅次于改革开放以来的1985、1992和1994年的3个年份,抬到这样高的速度,显然属于确保经济发展的非正常手段。把投资增速提上去不容易,而从这样的高的速度上降下来就更难,但2010年的投资调控有效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不但把速度降下来了,而且回归到了23.8%增速,这是2003年以来8年中最低的增长水平,同时保证了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这是实属不易的重要成绩。
消费增速明显提升。消费是最让人期盼的常态化的促进经济发展手段,2010年,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激励下,人民群众各项预期普遍看好,居民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增长上升到18.4%,这是自1997年以来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个高增长速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4554亿元,消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对外出口恢复常态增长。对外出口是这些年对我国经济发展最具影响的因素,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波动性比较小,对外贸易受国际因素影响最大,这些年我们一直通过平衡投资和对外出口来维持经济平稳发展势头,净出口减少时,通过扩大投资来补偿,出口形势好转后,适当降低投资规模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10年,在金融危机阴影仍然笼罩、国际经济充满不确定的形势下,我国实施积极的对外贸易战略,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4.7%,其中出口达到157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1.3%。出口额与5年前的2005年相比,整整翻了一番,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0.46%。数据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增长状态。
流动性管理达到预期目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灵魂。2010年的货币供应,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既不能“刹车”过猛,需要继续保持流动性的适度宽松,又不能延续2009年的政策趋向,必须防止通货膨胀。现在看,货币供应虽然保持了较高规模,但供应回撤速度很快,为经济实现“软着陆”提供了比较好的流动性条件。例如,款准备金率分别在去年1月、2月、5月、11月、11月、12月进行了6次调整,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分别在11、12月调整了2次。货款余额和M2余额增长率分别由2009年的31.74%和27.58%回落到19.89%和19.72%,基本接近2008年的水平,各金融机构人民贷款余额和M2余额分别为479196.38和725774.05亿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79512.77和119550.5亿元,而2009年上述两个数字高达96289和131056.95亿元,2010年绝对额的2009年分别下降了17.42%和8.78%。正是货币政策运用得当,使得2009年充裕的流动性没有在去年集中暴发,全年CPI增长率控制到了3.3%,为今后几年更好地清除金融危机的影响、确实控制通货膨胀,争取了时间,争取了主动,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