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市场经济?--网络公共理性原理


 

如何拯救市场经济?

     ――网络公共理性原理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工业生产力基础之上,以满足私人占有欲望为伦理基础的交换体系。它相信每个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在不自觉中增加了社会总福利。也叫做“个人为个人,上帝为大家”。但是很明显,这种理想状态在整个工业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您去大量占有,别人就不能占有;这群人大量地占有,那群人就不能再去占有;人类大量地去占有,其他动物就不能再占有。

人类近百年的工业实践已经证明,资本和物欲的无节制扩张已经触怒上帝,于是上帝就派“沙漠”、“灾害”和“瘟疫”这三头怪兽对人类实施普适性报复。几乎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勇士大声疾呼,人类物欲必须限制,经济正义不能泯灭,人类行为不能与理想背道而驰!但是声音过于孱弱,西方经济学者们仍在扩大物质财富市场经济的适用范围。“正统的经济学者,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者一样,几乎毫无疑问地接受他们所在社会制度的基本论断。他们无休止地工作,以便为这一论断建立一个出色的合乎逻辑的体系”(亨特《对经济理论的批判》188页 企鹅出版社1972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方前卫经济学者不得不承认,工业市场经济具有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和缺陷,这些矛盾和缺陷已经使它处于不良运行状态。失业、垄断、通货膨胀、经济危机、贫富悬殊,有时会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但是多年来他们开出的药方都不愿意触动亚当.斯密的“人性本质是自私的,但自私行动的结果是维护了公共利益”的假设前提。

近代金融资本的高度集中,支配别人劳动的欲望迅速增长,很快成为经济生活的中坚力量,无止境的贪欲被奉为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为了不使社会经济系统因极端自私行为而崩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适当限制私利的前提下继续维持工业社会留下来的这样一个体系:一方面促使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又通过税收和捐赠引导部分财富投向社会。但是在中国,一是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二是社会精神严重缺失,学者们开出药方陷入了权威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悖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已经使我们的国家机体饱受折磨。市场经济如何走出凯恩斯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双重误区,成为后现代社会一道最困难的难题。“健全法制”也许包含了解开这道难题的有效成分,但是在社会精神严重缺失的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事事都要诉诸法律,法律文本将越来越厚,诉讼环节会越来越繁,执法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的社会还能不能运转?

在经济交易活动中,信息不透明几乎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一个时期以来,你只要你走进书店,最畅销的经济读物是《教你如何赚钱》,是《市场竞争36计》,《厚黑学》之类,相应成辉的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充斥我国城乡市场。带讽刺意义的是,网络技术本来可以为社会提供信息透明的条件,然而经营者却利用网络制造信息不对称,贪婪地赚取超额利润。广大消费者天天都在受骗上当,也许你今天受了他人的骗,明天换一个位置去欺骗他人。如果这种情况不加节制,我们将面临“一切人坑害一切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状态中,不少学者开始倡导“国学”,主张用传统道德伦理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可是多数中国人已经不相信道德说教,在物质财富面前,道德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来自一种内省的修炼,浸透着伪善本质,面对新兴生产力,它们既违背科学精神,又落后于新的经济时代。

随着信息生产力的迅速扩展,信息网络的无边界协同效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如果说封建时代的经济交易伦理是群体理性;工业时代的经济交易伦理是个人理性;那么信息时代的经济交易伦理应该是公共理性。因为在网络透明环境中,无边界合作、平等交易必然会成为一种刚性的非正式约束气氛,“一个人的成功必然建立在相关者也要成功的基础之上”。

约翰.纳什1994年就用数学方法证明,利己主义非合作重复博弈的均衡结果肯定是进入“皆输”的陷阱。后来他又在《三人演化合作博弈研究》中进一步证明,“如果交互的生物体或人类被假定为仅有自私、非合作的动机时,合作行为的自然演化是完全不可能的。真实的人类行为显然是由一些复杂并且促进彼此之间合作的本能来引导”。

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除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天然法则就是“一还一报”。人类掠夺自然,自然要报复人类,强者恃强凌弱,弱者联合报复强者。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以往信息传递的时延太长,能量积蓄缓慢,这种报复来的太慢。而信息通信的迅速普及不仅使信息传递时延缩短,同时也使能量积蓄或动员速度加快,人类必须更自觉地适应一还一报的社会法则。

根据这个法则,未来企业的主要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价值,只有向社会提供有用价值,才能从社会得到合理的回报。经营者也不再需要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坑蒙拐骗、价格欺诈,因为他们知道通过网络作用,弱势群体联合起来就不再处于劣势地位,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量不义之财更能获得长远利益。一种超越市场、超越政府的第三种平衡力量悄然萌发,它的微观机制就是透明管道下的社会监督,而网络及其产业就是这种透明管道的生产力基础。

人类对待自然环境已经走过了一条先破坏、后治理的弯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人文环境也正在受到破坏。而要修复人文环境,可能要比修复自然环境更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一个严重问题是传统经济规则和制度安排还在重复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亘古恒言。我国有不少共产党员反映,党教我大公无私,市场经济教我个人利益最大化。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二元悖论的困扰?

按照人类普遍的需求层次,如果说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尚要靠利己主义推动,那么交流与尊重则要靠平等互动,满足自我实现则要靠牺牲精神。有人将高层需求和利他精神理解为追求个人利益的另一表现方式(沽名钓誉),这种简单化的理解是对人类“天下为公”理想共识的亵渎。与过去不同的是,信息网络创造了平等协作的刚性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惟利是图者越来越没有市场,损人利己者会更快得到报复。只有持平等合作态度,并为他人提供了有用价值者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共产党人不能脱离时代,但他们应该是一批站在时代前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