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消解力”:解气、解闷又解脱


梁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投资学教授,有一次她谈到80后无力应对高房价,给出如下建议:我觉得80后男孩子如果买不起房子,80后女孩子可以考虑嫁给 40岁的男人;等80后的男人有条件了,即便到40岁再娶20岁的女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嘛!

此词一出,“雷”霆万钧、“惊”为天人。你说她讲的内容一定是错的吗,未必。梁教授其实没有弄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场面上”和“台面下”的往往是两种话语体系,既不能混淆,更不能张冠李戴——若是刺激了公众那条被高房价压迫得早已脆弱且极为敏感的情感底线,那就大事不好了。这不,有网友就调侃起梁教授的“隔代结婚论”,来了个故事接龙:

接龙:终于到40岁了,找到一个年轻貌美的20岁女友。去她家见家长,开门的是当年读大学时相处了几年的初恋女友……新女友喊了一声:妈~~

又接龙:她妈看到我,惊得倒吸一口冷气。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就把女儿拉进房间里,对女儿说:“你不能和他在一起,他是你亲生父亲啊!”

再接龙:女儿哭着说:我已经有了他的骨肉…

再再接龙:这时女孩的60多岁的父亲走出来看见了我,小声地对我说:“你怎么来了,给你妈和你的生活费不是每月都按时打去的吗?”

好,接龙完毕,如果你有更好的结尾,欢迎来电来稿。然而,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对于梁蓓“雷人语录”的解读,上述那种传播报道的方式是否更让你解气、解闷,看完后会心一笑、内心无比愉悦和解脱呢——如果有,那么我的目的达到了。《这一周》之所以用“有材有料,前来报道”作为编辑的宗旨,唯一的出发点就是能让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花钱读到有价值的东西,读起来而且有滋有味,一反当前传媒市场下传统刊物沉闷、无趣甚至幼稚的格局”。

在文学上,这种修辞叫反讽、戏谑;在传媒产品(如电视、报刊等)上,可以表现为戏仿、恶搞。台湾地区中天电视台有一档很有名的节目叫《全民大闷锅》(现更名为《全民最大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来看(www.qmzdd.com)。而最近一期的《南都周刊》报道了“给我报报”这么个团体,并冠以“恶搞台湾政治二十年”的副标题。说到这个团体成名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假新闻嘲讽时事的方式一举成名。这几年则在《新新闻周刊》、《壹周刊》以及各类剧场上或刊登各类“假象的新闻”、“以性为主题的漫画”,或固定演出来讽刺当下时事政治,收到了大众的欢迎。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现象,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旧的权威与秩序正在崩解,原本神圣的东西开始卸下不可侵犯的外壳,一切新的可能正在爆发。而新媒体的出现,正以颠覆性的力量予以冲撞和批判。说到这里,2011年最新一期的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Affairs)杂志刊登的封面文章就是《社会媒体的政治力量》,其观点就认为:随着通信网络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分享性,网民拥有了获取信息的更大权限,他们有更多机会公开自己的观点,集体行动的能力也大大增强。而在政治领域,正如马尼拉的抗议者那样,社会媒体可以帮助公众完成需要的变革。实际上,社会媒体的政治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推翻政府的大规模抗议上,其真正潜力在于为民间团体提供支持,这种支持产生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杨吉

2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