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中,春秋时期的少正卯算是一位。
像一场大剧的主角离不开配角烘托一样,少正卯主要是作为孔子陪衬人,出演在某个场景中。这样的角色一般没有特定的要求,本属于“友情客串”,归于群众演员一类。但少正卯例外。他是孔子的对头,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是正面人物,那么他就应该是反面角色。一切的瓜葛,源自一起典型案例。
据史家司马迁提供的时间,不知生于何年的少正卯死于公元前496年——他是非正常死亡,是被“专政”了。
诛杀少正卯的不是别人,而是孔子!
是时孔子“为鲁摄相”,也就是说当上了鲁国的代理宰相(这个“相”到底是不是宰相其实难说),“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只干了七天,就把少正卯给解决了。
少正卯究竟犯了怎样的滔天大罪,竟让讲仁义道德的孔子起了杀心,动了大怒?
事实是,少正卯一没有涉嫌命案,二不是江洋大盗,和刑事犯罪一点不沾边;那么孔子岂不是滥杀无辜?对此,不说局外人,连孔子的学生都不理解。
估计就在少正卯就刑的当天,就有学生闻讯而来,一进门就问:“那个少正卯,他可是鲁国的名人呀。先生一上任就先把他杀了,有没搞错哟?”
“坐下说,”孔子倒是很沉着:“让我慢慢来告诉你其中的缘由。”
人有五种罪恶行为,而盗窃不在其中,孔子娓娓而谈。他教导学生说,“五恶”居其一,“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那就要做刀下鬼了;而少正卯却是五恶俱全,还不该杀?
哪五恶?孔子指控少正卯的五大罪状如下——
一是“心达而险”,通古识今但用心险恶,相当于把小聪明用在坏地方;
二是“行辟而坚”,行为邪僻但顽固不化,属于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三是“言伪而辩”,言语不正但善讲搅理,大体是混淆是非,无理也要搅三分;
四是“记丑而博”,宣扬邪恶却旁征博引,用迷魂药毒害他人;
五是“顺非而泽”,张扬错误却加以修辞,让罂粟上开出艳丽的花。
大约是看学生还没有听明白,孔子接着强调:“少正卯其人,他一住下来就足以聚集门徒,他一开口就足以妖言惑众,他一不示弱就足以和真理分庭抗礼,这种小人中的豪杰,不可不杀!”
老师言之谆谆,学生可能还是将信将疑,习惯诲人不倦的孔子,怕弟子革命意志不坚定,因此举例说明——
“商汤杀尹谐,周文王杀潘止,周公旦杀管叔,姜太公杀华仕,管仲杀付里乙,子产杀邓析、史付,这七个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都有一颗险恶的心,他们是不能不杀的!”
“以《诗》为证”,孔子越说越有感染力:“‘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哪还了得!”
上述案例并非添油加醋,它来源于《荀子》一书,作为最早记述此案的古籍,《荀子》与另一出处《尹文子》的内容相差甚微,它们构成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的最早史证。
单纯从控方也就是从孔子的主张看,少正卯犯的是思想言论罪。孔子怎能以思想罪置于人于死地?!有现代民主意识、热爱言论自由的人很愤怒。尤其是熟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愤青,对孔夫子的做法嗤之以鼻,更为他的无知和愚昧感到不解。
当然,对于两百多年前诞生的什么修正案,已经仙逝两千多年的孔子一无所知也在情理之中;即便是在两百年前以权利法案创造“自由第一”美国,这也是一个捡到的神话——当时美国在审批民权法案时,因为前两条提案未获通过,被列在第三位的关于自由的提案,才误打误撞地成为现在的“第一修正案”。
关于古人应该拥有怎样的言论自由权力,我们不能代替前人来进行无畏的制度化设计。从不同意见的倾向来看,检讨少正卯一案的关键,其实不是为少正卯平反或恢复名誉,而是事关孔圣人的名誉和形象。如前所述,少正卯只是一个配角,但他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中,作为被“专政”的对象,其本身就可以对专政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这份质疑,可能会给专政的决策者孔子和他的高尚人生,抹上阴影,造成负面影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孔子诛杀少正卯一出戏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而历史上对它不同评判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
【翻案】
少正卯被孔子诛杀,此说给一般人带来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孔子竟也杀人,此事是真是假?如果此等杀人的事,安在某某暴君像商纣、秦始皇身上,历史上就不会有太多的人计较,反正债多不愁,蚤子多了不痒——但孔子毕竟不同,他可是圣人!
随着孔子的身价被后来的统治者越拔越高,为孔子翻案的人越来越多。
“挺孔派”的翻案主要经过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悄悄地进行舆论引导,用正面的权威的声音大力宣传诛杀合法论、诛杀大快人心说;而在第二阶段显然是反戈一击,加入了声音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一直延续至今的“诛杀怀疑说”,甚至是“造谣中伤说”。
少正卯杀得杀不得,当然杀得!孔子杀少正卯是好是坏,当然是好!早期“挺孔派”大多持如是观点。
他们首先是在汉代“喷薄而出”。 从西汉到东汉,因少正卯一案进行翻案的阵营名人荟萃,高朋满座——
汉初思想家、政治家陆贾,此人极富口才,话语有鼓动性,是圣人“承天诛恶”思想的鼓吹者;
西汉学者、《韩诗外传》作者、博士韩婴,其人与董仲舒的观点多有不同,但在大力推广传播儒学上没有什么分歧;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此王本色是书生,乃西汉思想家、文学家、著名文化赞助人、《淮南子》一书的投资人及总编辑,相传刘王爷还热爱发明,是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同时是中国豆腐的研制人;
西汉史学家、《史记》作者司马迁;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
东汉史学家、《汉书》作者班固……
从史学、经学的宗师级大家,到统领一方的镇国之王,响当当的这些风云人物,为孔子诛少正一案,找出了义正严词的合理解释——
少正卯是“倾覆之徒”和“奸人之雄”,其鼓吹的那一套是邪说,是谄佞邪恶之术,足以乱国政,乱世道;
孔子和少正卯,其诛杀关系是“王者”与“奸人”的斗争。
这样一解释,似乎就没什么可讨论的,因为它早已不是个人之间的斗争,而是带有“阶级”意味的对抗,是正义之剑除祸国殃民的奸雄。
集中挺孔的背景,无疑和当时兴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运动相呼应。由于汉武帝接受了“天人感应”派创始人董仲舒的建议,以思想文化的“独尊”选择,确立了儒家思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老大与唯一地位,使“大一统”的思想作主流意识形态成型,并以此进行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计与定型工程。风气之下,吃水不忘挖井人,学问全靠祖师爷,尊儒必先尊孔,变成顺理成章的逻辑。
自汉以后,对诛杀一案所持的观点基本调子一直没变,此案似乎已成为“铁案”;不可再说之时,有一个人站起来还有话说。
一次真正的翻案开始了,伴生着一个新的观点诞生: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吗?
而第一个站出来质疑孔子诛少正卯一事真实性的,是儒家学说3.0升级版本的版主、儒家的第三代领袖,也是圣人孔子、亚圣孟子之后的儒家第三号人物朱熹。朱老三学问深,一贯掌握道德和学术的话语霸权,对孔老大可能被人身攻击的污点不会袖手旁观,不能听之任之,所以他对真实性怀疑,认为这事大体是编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中伤圣人——就像乌云仇视太阳一样。
朱熹这一派也是名人荟萃,就不一一介绍了,其反驳的理由有几条——
一是“推理法”。说,假设,孔子诛少正卯是真实的,是发生过的事情,那一定是孔子经历的大事,也是鲁国的大事,这么大的事,先前的《论语》没有,《春秋》没有,《左传》没有,《孟子》也不提出来,一直到战国晚年才出现在《荀子》中,岂有此理?估计是坏人如申不害、韩非之流伪造的。
二是“冲突说”,或是“矛盾说”。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孔圣人讲仁义,讲恕,推崇“为政以德”,讲这个讲那个,总之讲的都是好的,他怎么会杀人?“
三是“超越职权说”。理由是,关于孔子“摄相”那个“相”,是外交活动中的一次代行职务,是外交场合中的“傧相”,他怎么可能去杀像少正卯这样大名在外的大夫?
四是“没有作案时间说”。这一条很厉害,说孔子那时在卫国呢,他不在案发现场呀!
五是“表达错位说”,也可以称之为“信息不对称”。说的是,诛的意思不是杀,而是责备,是批评,人们误把口诛当做了流血斗争。
翻案之浪滚滚而来,诛杀一事又成历史疑案?
(历史真相如何,容后文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