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侯卫东

.

中国历史上存在“士时代” 吗?(转帖)


(作者:童立)

 

日前,刚刚出版的《士时代的痛》(安徽人民出版社)一书作者侯卫东提出:要为“士时代”这一概念命名。他也是目前国内首次提出这一独特划分方式的作家,即将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37年这个时间段以“士时代”命名。并将士时代的士,从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的三大类、共十二种不同的气质类型中,梳理出士的十二种“性情星座”;这种大胆而独到的提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文学和史学界的双重争议。学者叶匡政率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士时代”有待商榷。而王立群认为:这种提法的科学性要经过双重认可。

 

    ...

Read more

是《士时代的痛》还是“侍时代的痒”?(转帖)


作者ahtvlgy


解读中国古老官场技艺,提供中国官场文化参考,深层剖析升官之道的内在机巧,《士时代的痛》,同时也可领会为“侍时代的痒”。旁立远观,这是一本中国士文化的文化批评;用于实用,它却是一本集成中国仕文化的仕途指南。它不同于《厚黑学》,《士时代的痛》是一本在朝为官的“官学”研究;它更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侯卫东官场笔记》,它不拘泥于个人具体而微的现实处境,它只在亘古未变的官场环境中,总结发迹、升迁的一般规律。但是,这是一本中国官场文化反思的书,是一本挑战世俗官学的文化批判,因此,“士时代的痛”,在被领会为“侍时代的痒”的同时,它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必须记取的沉痛教训...

Read more

对“士时代”的命名与重新书写


士时代的痛

侯卫东解读士与官  

 

安徽人民出版社

侯卫东 

 

 

■内容简介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李斯,文士侠士士无定主,门客食客饭不白吃——我们通常所说的士,兴起在一个历史转场的重要时期,他们通过立言立行,呈现出思想和智性的炫目色彩,登上学术与社会活动的前台,迎来一个应该以他们身份命名的文化时代——士时代。

没有隔绝心声的言说,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抛弃性格而恣意高飞,这就是本书的叙事策略:关注士的个性特征,以...

Read more

孔子诛少正卯因为同行竞争?


对台戏

 

按照司马迁所记述的时间,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年代是“定公十四年”——在没有铁证推翻诛杀的说法之前,我们不妨先设定这个说法仍然有效。

定公是指鲁定公姬宋,他是鲁国第二十五 任君主。定公十四年,是公元前496年,司马迁说“孔子年五十六”,他说的是虚岁。民间有7384是道“坎”的说法,这两个年龄的数字,和孔子、孟子的死亡年龄有关。孔子活到72周岁,虚岁是73;孟子活了83年,虚岁是84岁。所以这时孔子“知天命”已经六年了,是“奔六”的人了,往耳顺之年去了。按说耳顺之际心也该顺,可孔子偏偏不顺,而且还上火,一气之下竟把胡说八道的少正卯给办了。

少正卯的...

Read more

孔子诛少正卯案的口水大战


诛杀少正卯

 

在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人物中,春秋时期的少正卯算是一位。

像一场大剧的主角离不开配角烘托一样,少正卯主要是作为孔子陪衬人,出演在某个场景中。这样的角色一般没有特定的要求,本属于“友情客串”,归于群众演员一类。但少正卯例外。他是孔子的对头,也就是说,如果孔子是正面人物,那么他就应该是反面角色。一切的瓜葛,源自一起典型案例。

据史家司马迁提供的时间,不知生于何年的少正卯死于公元前496年——他是非正常死亡,是被“专政”了。

诛杀少正卯的不是别人,而是孔子!

是时孔子“为鲁摄相也就是说当上了鲁国的代理宰相(这个“相”到底是不是宰相...

Read more

《吕氏春秋》背后的暗战


权势正在旁落,斗争已经展开,秦王亲政在即,形势错综复杂——吕不韦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组织门客紧锣密鼓地要抛出《吕氏春秋》的。

 

吕不韦出自何种目的,编撰这部政治论著?最初的动议会是谁提出的?他的不同学派的门客,在酝酿策划直至实施过程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它们都联系到一个轰动性的事件——

那就是这一部书,曾经“布咸阳市”,也就是在秦国都城咸阳向大家广泛开,告天下;不仅如此,而且还有和读者互动、悬赏重金的策略,亦即请各诸侯国的士人宾客来看,说有人能够增减一字的,予以高达千金的奖励,“一字千金”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前无古人的这一...

Read more

商人政治家吕不韦的致命绯闻


与战国四公子相比,吕不韦养士似乎档次很低,不登大雅之堂,史书懒得提及。这大约和吕氏的商人出身有关。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商鞅提出来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得到广泛共识。因为商人作为群体一直是被打压、蔑视的对象,商人政治家吕不韦自然捞不到什么好口碑。上梁不正下梁歪,主人不正手下坏,所以,《史记》中的《吕不韦列传》基本上是一幅群丑图。

吕不韦一是坏在出身不好,二是坏在从政路数不正。按理说,出身无法选择,但革命道路完全可以选择。但吕不韦不走正道,专攻歪门。他的官位,说客气一点,是靠“投资”赚取的,基本上属于“买官”性质;不客气地说,是靠政治投机和色情贿赂搞来的,完全属于违法乱纪的性质。中国有句...

Read more

“知识分子”的12种气质形态


大地的抬升,一定会伴生新的地貌;

每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在改变地形的同时,一定以崭新的地表风貌重构新的生态系统。山的雄起;雨水的冲蚀和从冰雪消融开始的水系发育,对地表重新塑形;植被生长带来的景观和水份,以及对土壤的改造;风的剥蚀让隆起的地形裸露出品质和硬度……

而作为思想造山运动的主体,士阶层以立言和立行的方式,全面进入了思想学术和政治生活之中,并在一度时期成为推助思想和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的力量。这个“一度时期”,就是崭新的士时代。他们以入世或者出世的不同的性情、状态与方式,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人生景观——我把这个群体分作三大类型:山地气质、河流气质和森林气质。

三种气质的集中...

Read more

西行漫记:荀子访问秦国


荀子入秦的时间当不超过公元前266年以前,即在秦昭王执政、范雎为相的时期,是时商鞅变法的政策已持续到第四代。因变法逐渐强大的秦国,此时足以傲视群雄。而在东方六国的眼里,处于西方偏远之地的秦国,完全是不讲文明的暴发户——但在让人看不起的同时,谁也不敢小视其军事实力。

既鄙视又不得不重视,六国的矛盾心理是否充分地投射在荀子的身上,不得而知。荀子是一个伟人,但不是神明,他或多或少会被主流舆论影响;如若带着预谋的批判心态走进秦国,而所见所闻,一定会让荀子感到颠覆性的反差。

果不其然,通过在秦国的参观访问和实地考察,荀子看到了一个“古代阳光照耀的秦国”——

从老百姓来看,习俗文明,民风朴素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