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拥有一个“优势”,就会去追求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优势——我姑且称其“越级追求”或者是贪婪追求。越级追求之后加快追求的速度,得到的越多期待的越多。期望带来失望,所以就会有更多的不如意,并导致幸福感缺失。
这与一个人在知识等方面的追求一样,掌握的知识越多,感觉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越多,自己所得到的学历越高,就越难以从“高墙”上下来。知识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尊崇与享受,更多的是焦虑与不安全感,所以越实就越虚,虚到极点就什么都不敢说。
就如你问一个简单的问题:1+1=?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方法。幼儿园的孩子会满脸邀宠时候的可爱并抢着回答“等于2”;在初中生中提问,他们中的某个人会等你点名之后坚定地回答“等于2”;问高中生,回答者会轻蔑地表示“不就是等于2嘛,你在侮辱我的智商”?当你问读到博士甚至更高学历的人,他们或者谦逊地表示“对不起,我的专业不是数学”或者踌躇满志地回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给我十万块钱设立一个科研项目,我给你论证出来”。
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无非就是在重复着那个证明的过程,证明给别人看或证明给自己看,证明给自己看的时候,所寻求的是一种充实与自信,而证明给别人看的是在追求一种信任与价值认同。
证明的结果自然是有两种,或者是自知,或者是让别人知。
或许追求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可以得到充实,而那充实的过程也仅仅是把自己填满,是怕自己闲下来,是因为看到别人都在进步,而自己裹足不前;有“沉舟侧畔千帆过”不进则退的感觉,怕自己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
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跟青春相比的,当时间从生命中轻轻滑过,再得到任何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已经没有了感受,没有力气去享受那些成就所带来的心理感受。
但人的一生总是需要追求一点什么的。
知人者智。
一个人是否能通过几句话或者一个眼神,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小小细节,就可以了解另一个人,知道他所面对的是危局还是坦途,是凶还是吉,这是需要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
我们没有办法去强迫别人会“知”自己哪些成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处风景,感受也会有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风景,也会由于不同的心态而有不同的内心感受。
对相同的客观东西,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即使是相同的人,也会由于认识水准与情绪等因素而有不同的接纳与反对,假如认识水准是可以随着修行而有所提高的,那么情绪就是更难以控制的因素了,那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信仰、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特殊经历等因素而决定的。
假如你连自己都无法控制,又何以去决定别人看你的时候的主观情感!
自知者明。
有人说“不患人之不己知”。说的是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关系。
但即使是这一点,就已经成为难以达到的境界了。人首先是要自知,所谓自知就是对自己特色专长、自己的局限短板、对自己的需求、自己价值观甚至在情感方面的了解与尊重。
那么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你了解的是什么时候的自己、是哪个侧面的自己?你是否愿意并有能力去了解更全面的自己呢?即使愿意并有能力,是否会有时间了解你自己?
自知者明——当自己都无法得到这种“明”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控制自己的心魔!
不自知又何以要求别人知,为别人所知的未必是自己期望的那部分。
追求的是知人者智,还是自知者明,或者是不患人之不己知的豁达,或者是被更多的人所知?这是一个问题。
别人对你的所知——即使真的有所知,相信也仅仅是一种误解,我们所患的“人之不己知”仅仅是自己的“真善美”被误解为“假恶丑”,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至少他们是没有理解自己的好心,或者是即使理解了也没有真切地传达“他们已经理解”这一状况,或者是即使表达了你也没有感觉到“他们已经理解”这一状况。
要让别人对你有所知,而且都是那种建设性的正面所知——谈何容易!
你对别人之所知,怕也仅仅是皮毛,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轻易地被别人看穿,即使是再单纯的人,都是值得用一生去阅读的书。
所以还是先达到自知的程度,然后再养成豁达的心胸。即使被误解,也仅仅一笑而过,对自己构不成任何一点的伤害。
贾春宝
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