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与创造
蔡笑晚老剪报妙文共赏40
创造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人所创造的东西,不仅影响着客观世界,同时也影响着创造者本身。具体地讲,创造是指对社会提供崭新的、富有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造又离不开在取得成果或采取行动期间,就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或组合着的思想。
记忆对于思想的内容,思想的深度、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的创造力有极大影响。遗忘则是记忆现象中与保持、回忆、再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记忆中的不良因子。那么,也许它对创造毫无帮助了吧?其实不然。
事实上,人有所不记才能有所记。一个人的头脑若被大量的信息塞满,创造的灵感就不易产生。这就像森林中的大树遮天蔽日,小树便很难常见阳光一样。
遗忘常常能在一个人进入“创造角色”时,为他提供忘乎一切的力量。同时,创造者也非得深深地潜入到他所要发明、发现、重新组合的对象中去,才能走出成功之前的幽黑阴森的峡谷。
创造过程,一般有四个阶段:进入角色(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反复探索(思想实验和物质实验);豁然开朗(发现真理,取得成果);检验成果(证实自己的推理,舍弃或修正假说,验证自己的成果)。在这四个阶段的前一、二个阶段中,遗忘能起相当大的作用。诸如,研究课题的选择,问题的提出,起步的高低,所瞄目标的大小,假说的想起,推论、解释的突破,遗忘往往能起一堵挡“风”墙的作用。失败的惨景和悲痛,如不很快、彻底地忘却,是不利于新的、坚持不懈的探索的。
在生理机制方面,形象地说,遗忘是一种“痕迹”的隐没,它使旧联系的接通变得困难;相反,却为新的联系通路保存了路基。由于遗忘,神经细胞的突触的理化变化保存了机会和能量(脑力)。这对创造活动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的情况,是极为有利的。
创造者可以不是有大学问的人,其原因是“旁观者清”,他们没有很多被记着的东西,较少框框。有学问的人也可以利用这一规律,自觉地、有意识地遗忘一些东西,以节省脑力,壮大创造的胆略,更集中心智地去作新的组合。
让我们弃遗忘之所短,扬遗忘之所长,正确认识遗忘这种心理现象,并应用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