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总想着读者会不会认为此文是老生常谈?近来左思右想,可还是想不出更好的题目。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备选,只是觉得其他皆不够贴切。据自己多年写文章的经验,拟题要以达意为先,既然没有更优的替代,就不妨用这个题,来个旧题新作吧。
是的,今天党校“一个中心(学习中特理论)、四个方面(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说她“新”,其实也并不新,因为少说已经运行了十年。只不过与从前“老五门”比,目前的布局算是新的。另外一层,虽然党校人对教学布局的变化身临其境,但对为何要坚持这个布局,相信不少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那些不从事干教的局外人,怕更是难明就里。由此看,今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新布局”并非多此一举。兹事体大,事关党校教育定位,说说清楚是必要的。
记得早在十年前,时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郑必坚先生讲,党校所以要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理由是现在的高中级干部不少是文革后的大学生,又多为理工科背景,学马列不系统;而中央党校要培养治党治国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必须具备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与党性修养。这是说,中央党校培训干部,重点不在知识与技能,而是理论与党性,是立足培养能驾驭全局的通才。
郑校长讲得对,我赞成。不过本文将换个角度,即从干部成长规律看党校教育的定位。有两个重点:第一,何为干部成长规律?第二,党校教育如何适应干部成长规律。显然,这两个问题有联系,但不一回事。关于干部成长规律,学界文献多,我读过一些,略知大概。我的印象,当下许多文章谈的是干部成长的条件,比如“自我成长、组织培养、实践锻炼、社会造就、梯次递进”等。不必怀疑,这些归纳很全面,也具体,但若从党校教育的视角看,我认为研究面可收窄一些,并且还可从另一层面来提炼。
怎样提炼呢?最近手头有一课题,与干部成长规律有关。不久前曾与同事有过切磋,受其启发,我初步想到了三条。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正是得了同事的提点,故这三条不是我个人的成果,算集体智慧;而且还只是初步思考,能否最后立得住尚未可知。不过这些日子我日思夜想,反复推敲却不见破绽,我想不应该会错。卖瓜的赞瓜甜,对错当然不能由我说,有自卖自夸之嫌。还是公之于众让读者评判吧!
这三条规律是:
第一,若干部职级与承担的责任一致,那么职级越高,知识更新就迫切。是这样吗?应该是。一个干部从基层做起,然后拾级而上,经年累月,自然会积累起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但随着职位晋升,担负的责任不同,这样原有的知识、经验往往会不够用、甚至不管用。道理明显不过,比如有人能当好村长、乡长,却未必能做好县长、市长。10年前,我到河北某市讲学,住在市宾馆。说是一家宾馆,其实就是间招待所。外边看宾馆又高又大,可房内却没卫生间。细问原因,才知当年主事的市长是乡干部出身,宾馆原本就是按招待所设计。
不要误会,举这个例子不是说乡干部有何不好。我的意思是,乡干部职务晋升后,知识、经验应及时更新。否则,眼界不宽,思路不广,总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工作起来会力不从心,好事办不好。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领导干部要造福一方呢?事实上,职务越高,面对的矛盾就越复杂,需要的本领就越强。若是不补充新知识,穿新鞋走老路迟早会有黔驴技穷的一天。
第二,干部职级越高,履职所需的知识与其原有的专业背景相关性越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普通公务员还是学啥干啥(考公务员还会看你的专业);但到了市、地(厅局)级以上,就很难再专业对口了。我没有现成的数据,其实也不必有准确的数据,看看现在各省的书记、省长,学啥专业的没有?而国家部委的部长中,又有几人是专业对口的?可见中高级干部履职主要不是靠当年大学提供的专业技能,而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第三,如果有外部监督且监督有效,一个干部成长越快则表明自律能力越强。请注意这里的前提,一是要有外部监督;二是监督要有效。假若没这两个前提,一个干部成长快,就不一定是自律能力强,而可能是相反。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成克杰官居高位,显然不是因他懂得自律,而是监督的缺失。不过一般而言,干部成长还是与自律有关的。要知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个干部若不自我管束,为所欲为,哪怕一时逃避了监督,然而法网恢恢,总有一天要被捉,会受到法律惩处。
回头再说党校教育定位。毫无疑问,中央办党校,归根到底是要为党培训干部。这样看,所谓党校教育规律,其实就是党校教育如何适应干部成长规律。换言之,党校教育的定位,必须以干部成长规律为坐标。由此便可得到三点推论:第一,党校要为党政干部提供终生教育;第二,党校教育的重点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说,是政治理论、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第三,党性教育应贯穿党校教学的全过程。
近平校长多次强调,党校要重点抓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而党校今天的教学布局,体现的正是这样的定位。说到这里有个问题要澄清一下。近来有一种主张,党校招生要和其他培训机构一起竞争。我研究经济数十年,从不反对竞争。但不明白的是,党校提供的教育产品与别人不同,产品不同怎么竞争?你见过卖蔬菜的与卖服装的竞争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对的,可问题是谁会承认自己缺理想信念与党性呢?经验说,理论要靠灌输。既如此党校学员就得由组织选派,而不是相反让干部自己选,如此浅显的道理无需我多费笔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