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年已近结尾,鞭炮声开始稀疏……
这哪里是过年,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使我恍惚经历了一场战争!
为了准备这场“战争”,中国人从一个月前就开始“集结调动”,几亿人不远万里回到各自的“战位”。尽管平时省吃俭用,却不惜金钱备足了“弹药”,从除夕傍晚开始,陆续发射或引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似排山倒海,春节联欢晚会显得暗淡无光,赵本山的小品也只见嘴型不闻声音。如果以消耗火药的重量计,恐怕人类历史上哪次战役都无法比拟。即使第二天清晨,空气中依然不乏火药的气味,满地纸屑一片狼藉,随风飘舞,不时响起的“冷枪冷炮”,提醒着“巷战”尚在进行。
这是一场无法统计“战果”的“战争”,估计不应是为了宣泄心底的郁闷,更不是为了点燃五星级酒店或者杀伤人员,据说是沿袭古代的习俗。近百年来,中国人把自己的习俗扔得连一件民族服装都没剩,为何偏爱鞭炮?更何况古代根本就没有这样大威力的“鞭炮”,否则鸦片战争怎会一败涂地!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各大城市纷纷严禁鞭炮,但不久又纷纷开禁。严禁的理由是为了“文明”,开禁的借口是为了“文化”。早在严禁之初,我就在课堂上断言必将失败。我想,不用严禁,也根本禁不住,只要管住生产鞭炮的企业,仅制造像古代那样威力不大的鞭炮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我不讨厌鞭炮,我只是感觉现在鞭炮的声音太大了,尤其是与之共鸣的小轿车报警器有气无力的哼哼声,因为这赶跑了祥和,带来了惊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