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
在电影中感悟生活
——读《发烧碟中碟——四十部世界经典电影的真情体验》
王慧华
在看到《发烧碟中碟——四十部世界经典电影的真情体验》之前,还看过作者张扬的另一本电影随笔《左边看,右边读》,知道作者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中国电影公司,工作就是审片,现在是影视杂志编审,发表过大量影视方面的文章,做过电视剧策划、编剧,当过大型画册主编、发表过若干中短篇小说。他把感动过自己的影片写成影评文字,就有了《左边看,右边读》和这本《发烧碟中碟》。看过以后,一是很羡慕作者的工作,二是觉得写得真好。
一部好的影评性质的书籍,首先就要重视选材,电影选得出色,就能事半功倍。在这方面,《发烧碟中碟》做得很成功。它收录了近几十年来欧美、日韩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四十部经典影片的影评文字,大多数影片获得过奥斯卡及各大国际著名电影节的重要奖项,还收入了大量精美的电影海报及剧照,不论是内容或是外观,均十分吸引人。其中不仅有历久弥新的老片,也有新鲜出炉的的佳作,影片类型更是包涵了艺术、爱情、喜剧、黑帮、功夫等,使得仅仅四十部的容量更加丰富、多元化。如《燃情岁月》、《重庆森林》、《中央车站》、《情枭的黎明》、《影武士》等多部电影都可谓是经受住时间考验和证明、深受广大影迷喜爱的不朽之作。可以说,虽然不能把所有经典电影囊括其中,但是本书所收却全部是一时之选,绝对经典。
当然最新的电影本书也没有忽略,如《百万宝贝》、《放牛班的春天》等,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风头正劲的周星驰新片《功夫》。《功夫》是又一个“草根阶层小人物力争上游”的故事,秉承了周星驰电影的一贯主题和精神,新鲜感虽然欠奉,但周星驰的无厘头(粤语“无厘头”就是“没来由,无缘无故”的意思)重复到今天,已经和当初的胡闹有了质的区别。“草根”一词是英文“grassroots”的直译,就是底层或基层的意思,与主流或精英相对,但它比“底层”感性直观,而且能引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联想。无厘头本身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与“草根”的相遇,使之成为一出堪称经典的悲喜剧。作者题记“送给‘草根’的理想”,也正表达了他对影片或对人生的感悟,只要积攒自己的内力能量,总有一日能破蛹成蝶,出人头地。这或许也正是《功夫》送给普天下“草根”和平民的一个希望和理想。
除了选材的因素,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感、思想以及文字的可读性了。
和《左边看,右边读》一样,书中的文字是作者的感受、体会和思想,是比较个人的东西,他习惯称之为电影随笔。篇中不少的文字是在讲述电影故事,没有看过电影的读者,阅读这些文字,就当在纸上读了一遍电影。已经看过的,若重读一遍故事,也能再一次唤醒看电影时的美好情愫和感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何况,张扬的文字简洁流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后,立即找来这些电影一睹为快。这样的随笔,可以说是自己观看经验的很好的映照,有一种可以交流和延伸的乐趣。
如作者所说,书中所选的电影,并没有特定的标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标准的话,那便是它们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动过作者,有着打动人的内涵。作者所有的文字也都围绕着“感动”二字而展开,它们不是给电影下结论作断语的影评,只是随笔,也许会在某些方面引起你的共鸣,触动你的心绪。写书的人和看书的人都只是电影爱好者而已。所以,你把本书当作人生的感悟也可,当作淘碟指南和电影快读也可,或者想以此提高电影鉴赏水平也无不可。
其四——
一个人的电影心灵——读《发烧碟中碟》 陈春艳 张扬的这本书里,照他的说法,收录了40篇关于电影的随笔,而不是影评。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们遇不到晦涩的名词和可能从未听说的概念,而是一路读下,酣畅淋漓,痛快得很。就像我们跟着他在脑中历经了一次愉快的世界电影之旅,无论这些电影我们是熟悉还是陌生。熟悉的,我们会发现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观赏角度;陌生的,我们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期待。不管哪一种,那些随笔似的文字,都在作者和读者的心里重新燃起了名为“兴奋”的情绪。 这本书,可以说是很好看。 一本正经、高头讲章似的影评很多,却往往让人望而生畏,进而对里面所评的电影望而生畏。毕竟大多时候,我们看电影,只是从娱乐的角度。如果它能够引起心灵的共鸣自然很好,但是若事先一定要求看电影像学习一样,准备好了有所领悟,那么,看电影无疑将变成一件乏味而无趣的事。 好在,张扬没有这样做。他写电影随笔的关键词是:感动。他选择这40部电影没有任何其他的标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令他感动。他所写的也无非就是将自己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告诉读者。结果呢?至少,我是也被他给感动了。 另外,张扬显而易见也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作者。因为,不止一次,我在他对影片情节的叙述中,产生了错觉,以为他就是那部电影的编剧,进而对那部我从未听说的电影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的时候,明明是我曾看过的电影,可是在张扬的叙述中,我暗暗地起了疑心,这部电影我真的看过吗?原来,这部电影还有这样一层脉络。我顿时又有了重看一遍的念头。 不过,看过这本书之后,最“恶劣”的影响就是:我准备过两天按“书”索骥,去大量地淘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