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汽车产业升级 汽车模具业迎来转型机遇


  十二五汽车产业升级

  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发布《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报告指出,2010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增速同比加快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

  2010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七大特点:工业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新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例如,前十家汽车企业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6%),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服装、家纺、家电、汽车等行业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6%),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中小企业发展呈现新变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

  新能源专用汽车开始成为行业的新“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观众在看到精彩的各国国家馆的同时,也看到了多款新能源专用汽车服务于世博的场景,如随处可见的电动路面清扫车,晚上快闭馆时才出现的混合动力垃圾转运车等。这些新能源专用汽车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服务世博的任务,还让国人看到了新能源专用汽车的未来。

  综合各种信息来看,“十二五”汽车产业的目标将有四个:预计2015年产销量达2500万辆;2015年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品牌;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达100万辆以上;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300万辆的大汽车集团。对此,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国正在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汽车业需要的不再是激动人心的销量数据,而是切实的自主创新能力,核心零部件、国际化的突破,以及真正的产业升级。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就回归理性的汽车业来说,随着新产业规划的出台,行业发展方向也将作出调整。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虽然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为各家跨国公司所看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销量增长难掩能力欠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技术空心化依然存在,大跃进式的新能源汽车战略背后,技术水平差距还很明显。

  汽车模具业迎来转型机遇

  自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央行已三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紧缩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权威人士预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资秘书长金3500亿元左右。在这场抗通胀战役中,偏紧的货币政策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汽车模具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货币政策趋紧必将波及制造业。根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的调查,目前,旗下50%的会员企业因货币政策趋紧面临贷款难的困境。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货币政策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趋紧,使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在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通胀压力会拉高原材料价格。因此,目前收紧的货币政策使贷款总量收缩,利率上调,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利润较薄的企业会产生一定压力。

  货币政策趋紧对制造业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它或许可以间接促进汽车模具产业转型升级。罗百辉认为,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转型升级。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将间接地促进汽车模具产业以及制造类企业兼并重组。

  此外,符合发展方向的、可持续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环境中将受到格外重视。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投入会加大,央行、银监会也会通过信贷支持这一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