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鲁下嫁奇瑞是理性选择


斯巴鲁下嫁奇瑞是理性选择

首先应该恭喜奇瑞,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终于心想事成,将与日本汽车企业斯巴鲁实现合资合作。作为国内自主品牌的第一代表,多年来没有重大动作的奇瑞汽车在国际化道路上也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此举不仅对合资双方有重要意义,对于国内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较大影响。

关于奇瑞与斯巴鲁结亲的内幕及经过,很多媒体做了深入的挖掘。从以前的猜想一直到今天即将尘埃落定,可谓一波三折。到底是奇瑞选择了斯巴鲁,还是斯巴鲁选择了奇瑞?似乎绣球在斯巴鲁手里。在国内许多厂商争相与之接触的情况下,它被当做一块肥肉来看待。可以说,是斯巴鲁最终把幸运的绣球抛向了奇瑞,而且奇瑞也接住了。在这场争夺战中,奇瑞与斯巴鲁的结合并不是完全赤裸裸的资本战,而是斯巴鲁利益权衡的结果。笔者发现已经有媒体谈到了话语权的问题,斯巴鲁选择一汽或者上汽这样的企业无疑是糟糠嫁给豪强,侯门深似海,斯巴鲁今后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性会小一些,但是由于自身属于“小众”品牌,极易被那些如今财大气粗的大佬裹挟。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优势不用说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砝码,似乎经验告诉人们,要想好,就得听中国人的。这些大型汽车企业与多个国外汽车品牌合资合作,主要精力也在它们身上,而斯巴鲁充其量只能当个小三。显然,斯巴鲁不想当扶不了正的小三。

斯巴鲁与奇瑞合作是门当户对,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它们的话语权是平等的。双方都知道,两者一旦牵手,就上了一条船,必须要同舟共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另外,笔者觉得两者能够达成合资协议的一个共同考虑的前提是资源能够共享,而且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共享。从斯巴鲁的角度说,它要想在中国立足,仅凭屈指可数的几款车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与其他企业合资,缺少独立研发和生产体系的中方企业就很难给它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支持,在原材料、配件供应等方面亦很容易受到牵制甚至是限制。而奇瑞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自主的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产和配套系统,可以为斯巴鲁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动力。况且,现在的合资企业都热衷于搞中外双方参与的“自主”研发,奇瑞的自主研发能力要比那些大型国有企业完整且强势。从整车来说,奇瑞和斯巴鲁在越野车方面有很大的沟通空间,前者在轿车方面的经验也能令后者的未来产品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可以说,从研发、技术、采购、生产、整车平台等各方面来说,斯巴鲁都可以正当而顺利地予以借用。

从奇瑞的角度来说,也是利大于弊。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不必多说。

至于营销层次中瓜葛,无论斯巴鲁跟哪家企业合作,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奇瑞。相信,两者一旦合资,适合合资企业管理以及新产品销售的全新的营销渠道就会建立起来。而之前控制其在国内经销权的公司或许将仍然只是负责进口产品,不能染指国产部分。毕竟这是产生利润的环节,还得合资双方说了算才行。

奇瑞斯巴鲁的未来,首先是看两者合资工作的进度,必须把牵绊合资项目的关系理顺,才会有合理科学的规划,资金到位了,建厂了,产品拿来了,步入正轨。我们更关心的是产品层次上的问题。显然,斯巴鲁的产品线以越野车和轿跑车为主,档次在中等以上。国产化以后如何保证斯巴鲁原汁原味的品质,不能随着价格的下降而缩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它的品牌美誉度和产品竞争力。合资,建厂,降成本,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与依赖进口的模式截然不同,不仅仅是营销渠道问题,更多的是产品自身的变化。如果合资后卖的还是跟以前一模一样的产品,那合资就失去了意义。随之,中日双方将进入一个深度合作的阶段,也就是共同研发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可能会有点像是套牌加工——奇瑞擅长这个,但是只要产品品质能够保证,斯巴鲁就会距离自己的边缘化位置更远一点。

奇瑞斯巴鲁让我们重新思考“市场换技术”这个老话题。相对来说,两者是比较平等地进行合资合作,似乎不存在“市场换技术”问题,但市场一定是要占的,奇瑞藉此换来的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不可避免会有研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最终要落到市场上来。这一招叫做“市场换市场”。

因此,笔者的最后一点提醒是,奇瑞斯巴鲁如果顺利的话,将会不断做大,奇瑞还要坚守自己的产业,不能顾此失彼。斯巴鲁作为一家小而精悍的日本汽车企业(没想到自主品牌能够与日本品牌走到一块儿),具有极强的适应和繁殖能力,当然这是好事,不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分依赖外来品牌而发生反客为主的尴尬。

作者:车夫
授权状态:本文已授权给搜狐网独家刊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请登陆车夫博客文章首页,浏览更多的独家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