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到德国到美国再到日本的住宅模式 文/兰洪海


从香港到德国到美国再到日本的住宅模式  文/兰洪海

 

从无到有,学,然后知不足。这或许最好的方法。中国楼市的发展也与学习模仿密不可分,从最初的自我摸索,到向香港取经用“市场”的招拍挂,促使国有土地价值的最大化,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土地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学习香港的房产融资,“按揭”从三成首付到零首付再到两成首付,到一套、二套、三套区别对待。中国住宅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这种变化中,一些人也看见了商机,学会了投机和运用资本杠杆博弈,乃至越来越多的人将投资房产当做一件生财最快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名下有了越来越多的房产,而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住不起、买不起房。住房问题成了中国网民最受诟病的问题之一。“香港模式”使最初在土地财政获得巨大利益的地方政府无法割舍;使那些通过金融手段一夜爆富的购房者庆幸不已。

香港模式中所谓的“土地拍卖价高者得”,让地方政府“饮鸩止渴,骑虎难下”,按照这种逻辑,土地价格在有旺盛的刚性需求的推动下,一定会不断走向“上升通道”的。要想平抑土地价格,势必要有更多的行政意志在内,否则只能等待人口红利透支,需求出现下滑的将来。香港模式不是“救市解围”的“万灵药”。

人居问题究竟是“市场问题”还是“民生问题”,这主要取决于政府怎么定位?解决城市化问题,需要资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土地财政和金融支持,本无可厚非,然而随着一部分富有人群的优先享有,越来越大的社会罅隙也产生了,政府一旦缺乏一个可靠明确的制度保障,普通低收入阶层离“保障型住房”似乎就会越来越远。有钱人越来越多的选择投资住宅,没钱人越来越多的望房兴叹。学习德国式的住房政策,好像颇能够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

“限购令”的应运而生,某种程度就是对投资者一种机械“制动”,对房屋买卖多方的“集体宵禁”,如果这是一项类似德国的“长效机制”,那么,中国住宅市场势必将一冷到底。这就好比一户家庭将孩子养大成人,正准备让他给家里带来财富的时候,突然人家要把孩子带走,有谁愿意将手中的“金饽饽”拱手相让呢?向土地要财富,向房屋要增长,这一定是地方的不二法门。

德国模式不是我们的二选一的必选项,而是今后住房政策中的多选项。如果说,这种“宵禁式”的调控手段,能够给社会带来好处,那也只是让多数人暂时处于“冷静”状态,不再“迷茫”。如果说,这种德国式是一种“短效机制”,那么,它唯一能够的只是为政府赢得一些时间和舆论的支持。

下一步,该怎么走?其实,也是“司马之心,路人皆知”。没有人会轻易放过“房地产”这棵摇钱树。学习美国是必然的——放开购房政策,愿者依法纳税。你只要缴得起房产税,你就买好了。中国有的是土地,不要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对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可以让地方政府使用土地“占补平衡”购买指标,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有人会说,这好像已经勾出中国住宅市场的路线图,我说也是。再想想,下一步会怎样呢?不用说你也知道了,我们很多砖家都习惯用日本“比较研究”中国,最后一步也必定是要走日本曾经走过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