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的宋江绰号“赛保义”
根据现在我们能查到的资料显示,关于宋江绰号“呼保义”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龚圣与(一作龚圣予)的“宋江三十六赞”。龚赞至少收录两种文献中:
一是《淮阳文献志》,据明末清初陈老莲《水浒牌》跋云:
龚圣予《淮阳文献志》载宋江事甚悉,三十六人为一赞,而寓箴体焉。其柴进、扈三娘、樊瑞、朱武四人,志所不载,余为之续貂。
可惜《淮阳文献志》没有传世的本子。
二是周密的《癸辛杂识续集》,这也就是我们最常引用的本子。在“三十六赞“之前还有一篇自序,说: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壮时慕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及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余然后知江辈真有闻于时者。于是即三十六人,人为一赞,而箴体在焉。
查《东都事略》,只说到“宋江以三十六人”,具体到哪三十六人和怎么个三十六人,没有记录。
这里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呼保义”这一绰号出自龚在与的原创,当然,龚有可能参考、归纳、引用了当世的谈巷语时闻。
二是“呼保义”这一绰号是龚圣与身处时代的民间流行说法,龚引述了这一流传下来的绰号并加以发挥创作了赞语。
无论哪种可能性,至少有一点,经此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宋江的“呼保义”绰号一直流传了下来,且未再有变化。
那么历史上的宋江,有没有绰号呢?是不是绰号“呼保义”呢?
我先来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历史上的宋江确有绰号,不过不叫“呼保义”,而叫“赛保义”。
我们在《宋会要辑稿》里可以找到这样的一条记载:
“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御笔,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
那么这个自呼“赛保义”的河北贼头是否就是宋江呢?这就需要作一番“小心求证”了。
《宋会要辑稿》里没有关于宋江的记载。在《宋史》里,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宋江的三条记载:
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列传一百十侯蒙传,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列传一百十二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加直学士,徙济南府。”
侯蒙死于宣和三年,也就是这年,宋江向张叔夜投降了。这是《宋史》的记载。
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和《宋史》吻合的记载: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
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
“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张叔夜......以徽猷阁侍制出知海州。会剧贼宋江剽掠至海,趋海岸,劫钜舰十数。叔夜募死士千人,距十余里,大张旗帜,诱之使战。密伏壮士匿海旁,约候兵合即焚其舟。舟既焚,贼大恐,无复斗志,伏兵乘之,江乃降。”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记卷九十四,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知亳州侯蒙上书,言江才必过人,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江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江径趋海滨,劫巨舟十馀,载卤获。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所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徐直之《忠义彦通方公传》
“(宣和三年)是年,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
说的都是宣和三年宋江被张叔夜收降。《宋史》关于张叔夜收降宋江所载或许就本自《皇宋十朝纲要》和《东都事略》。
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和《宋史》记录时间上不吻合的历史记载:
方勺《泊宅编》卷下,
“(宣和二年)天章阁侍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
“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
李焘是李埴的父亲,父子二人的记载竟也不合。
但无论如何,大概的轮廓总是这样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或者宣和三年二月,或者宣和三年五月,宋江被张叔夜收降了。
而《宋会要辑稿》里提到贼头“赛保义”是在宣和三年十二月,那是不是就排除了宋江的嫌疑呢?先别急,我们再考下去。
1939年陕西出土了范圭所撰《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撰者范圭是墓主折可存的女婿。其中记载
“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 ”
关于墓志铭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我们可以参考正史相关记载来予以验证。
证一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
杨震,字子发,代州崞人。以弓马绝伦为安边巡检。河东军征臧底河,敌据山为城,下瞰官军,诸将合兵城下,震率壮士拔剑先登,斩数百级,众乘胜平之,上功第一。从折可存讨方腊,自浙东转击至三界镇,斩首八千级。
这和墓志铭说折可存参与平定方腊之乱正和。
证二
《宋会要辑稿》兵十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令枢密院起东南两将(第一将、第七将),京畿一将(第四将)前去捉杀。内将副如不系曾经战阵人,日下差人抵替。
这里的“第四将”和墓志铭记载的
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
正和。
这样,我们再来看墓志铭中关于宋江的记载,说的是折可存在平定方腊乱后班师,过国门奉御笔剿草寇宋江,并因此加官。
墓志铭上没有说明折可存擒获宋江的时间,只说是“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我们查《宋史》的记载,
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宣和二年)十二月丁亥,......以童贯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讨方腊。”
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
“(宣和二年十二月)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王师自出至凯旋,四百五十日。”
四百五十日就是十五个月,就是说宣和二年十二月王师出征,十五个月后的宣和四年三月王师凯旋,这也就是折可存“班师过国门”的时间。
也就是说,折可存擒获宋江是在宣和四年三月之后。这和宣和二年或三年中张叔夜收降宋江显然是两段史实。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墓志铭里有“奉御笔捕草寇宋江”的记载,巧的是《宋会要辑稿》里说贼头“赛保义”也有“奉御笔”的记载。宋代的“奉御笔”,指的是皇帝不经过中书参试门下封驳直接下诏付行。这样看来,《宋会要辑稿》和墓志铭相同的“奉御笔”记载,就不单是纯属巧合那么简单了。
我们在汪应辰《文定集》卷二十三“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找到了这样的记述:
“公讳师心,字与道……登政和八年进士第,授迪功郎、海州沭阳县尉。时承平久,郡县无备,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掠京东,径趋沭阳。公独引兵追击于境上,败之,贼遁去。”
王师心何时在沭阳县尉任上,不得而知,总是政和八年后的事。但是这里的说宋江是“河北剧贼”,与《宋会要辑稿》上说的“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正和。
至此,这个“河北剧贼宋江”与那个“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可以划上等号了。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张叔夜招降之后又有折可存“奉御笔”擒贼了,因为其间宋江又造反了。
如此整个史实的轮廓可以便出来了:
1.宣和二年十二月,或者宣和三年二月,或者宣和三年五月,宋江被张叔夜招降。
2.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奉御笔,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
3.宣和四年三月折可存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可说是环环相扣。宋江向张叔夜投降后,贼性不改,又造反了,最终被折可存捕获。
其实,宋江的反复之前就可能有过,据
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
如果这次招抚成功的话,显然宋江后来又反了,而后再被张叔夜收降。
当然也可能这次招抚并没有成功。
通过上面的推断分析考证,我们现在可以下一个结论了:
《宋会要辑稿》上说的“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者,正是宋江。
由《皇宋十朝纲要》上的“山东盗”,到《宋史》上的“淮南盗”,《泊宅编》上的“京东贼”,《文定集》里的“河北剧贼”,《宋会要辑稿》上的“河北群贼”,《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上的“草寇”,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就是宋江,流窜作乱的宋江。
而宋江的绰号,从“自呼赛保义”到“呼保义”,经过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演变。
二、“赛保义”“呼保义”解
上面考证了历史上的宋江本来是绰号“赛保义”的。那么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呢?
“赛”,很明显,就是赛过、超过、胜过的意思。龚赞里有一条
赛关索杨雄
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
龚开用“超”字来解“赛”,足以佐证。
“赛”字解决了,我们再来解释“呼”和“保义”是什么意思。
余嘉锡先生曾经说过,“呼者自呼之简词,殆亦当时俗语”。这种说法倒是可以配合我上面考察的演变过程。不过,“呼”真的是“自呼”的简称麽?
我在宋人龚明之(此龚活动的年代约比龚圣与早一百年)的《中吴纪闻》里居然找到了一条“呼保义”的记载:
宣和初,予在上庠,俄有旨。令士人结带巾,否则以违制论,士人甚苦之。当时有谐词云:头巾带。谁理会。三千贯赏钱,新行条例。不得向后长垂,与巾服相类。法甚严,人尽畏。便缝阔大带,向前面系。和我太学先辈,被人呼保义。
这里的“保义”似乎是“士人”的意思。这里的“呼”,应该不是“自呼”而是“称呼”“相呼”的意思。
还是这部《中吴纪闻》里,还有两处出现“保义”字样:
做园子,得数载。栽培得那花木,就中堪爱。时将介,保义酬劳,反做了,今日殃害。 诏书下来索金带,这官诰看看毁坏。放牙笏便担屎担,却依旧种菜。
叠假山,得保义。幞头上、带着百般村气。做模样,偏得人憎,又识甚条制? 今日伏惟安置,官诰又来索气。不如更叠个盆山,卖八文十二。
说的都是朱勔的故事。“叠假山,得保义”,“保义酬劳”。查《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记载,
朱勔,苏州人。......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然岁率不过再三贡,贡物裁五七品。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艮岳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
显然,这里的“保义”,指的是官职官位的意思。
我们再考下去,
和龚圣与差不多时代的人曾慥的《高斋漫录》里,有这样的记载,
“近年贵人仆隶,称保义,又或称大夫”。
这里的“保义”,成了豪门家奴的意思。
在另一个和龚圣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人庄绰的《鸡肋编》里,我们又找到了一条关于称呼“保义”的记载,
金人南寇,上皇遽逊位......微服乘花石纲小舟东下,人皆莫知。至泗上,徒步市中买鱼,酬价未谐,估人呼之为保义,上皇顾攸笑曰,这汉毒也。
这里的“保义”,成了小气鬼的意思。居然连下达“御笔”剿灭“草寇宋江”的宋徽宗也被人“呼之为保义”了,这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综合上面的考察,我们看到在比龚圣与稍早以及相近的时代,“保义”的意思有着多样性,有指官位官职的,有指太学生士人的,有指豪门家奴的,甚至有指小气鬼的。
联系到宋江其人的身份,无论是官方记载中其自呼“赛保义”,还是文人笔下的绰号“呼保义”,太学生士人、豪门家奴、小气鬼,这些指向都不适合他,那就只剩下官职官位这个指向了。
程穆衡《水浒传注略》里引《辍耕录》释“保义”:
武正八品曰保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尉。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金史》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的记载
正九品上曰保义校尉,下曰进义校尉。
从九品上曰保义副尉,下曰进义副尉。﹙此二阶,大定十四年创增。﹚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也就是说,保义校尉、保义副尉的官职是从金世宗大定14年时才开始设置。大定14年是公元1174年,这时候宋徽宗已经死了40年了。
事实上,宋朝时对民兵首脑和招安的盗匪头目有授职“保义郎”的习惯。《宋会要辑稿》载,靖康元年(1126)鼓励乡民组“忠义巡社”抗金自保,
若及千人以上,与借授保义郎;八百人以上,借授承节郎;五百人以上,借授承信郎。
据《桯史》载,绍兴六年(1136 )招安福建海盗头子“滚海虾”郑广,册封他做的官就是“保义郎”。据说郑广还诗兴大发:
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这在《宋史》里也有记录:
卷四十六 本纪第四十六
丙子,来归人方德秀补成忠郎,栗勇、杨林、胡巨川补保义郎,刘全补承信郎。
而保义郎是个多大的官呢?《宋史 志第一百二十一》说:
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为正九品。
品阶虽小,但是授予面却广,比如武举省试第二名第三名也是授职保义郎的。见《宋史》卷一百五十七 志第一百一十
(隆兴元年)四月,御射殿引见取应省试第一人,赐同进士出身,第二、第三人补保义郎,余四十人承节郎,七人承信郎。
宋代名将韩世忠的儿子韩亮也是被封过保义郎。见毕沅《续通鉴》南宋纪 第104卷 高宗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
??初,苗傅闻韩世忠在秀州,取其妻梁氏及其子保义郎亮于军中以为质。朱胜非闻之,乃好谓傅曰:「今当启太后,招二人慰抚,使报知平江,诸人益安矣。」傅许诺。胜非喜曰:「二凶真无能为也!」太后召梁氏入见,封为安国夫人,锡予甚渥。后执其手曰:「国家艰难至此,太尉首来救驾,可令速来。」梁氏驰出都城,遇苗翊于涂,告之故,翊色动,手自捽其耳。梁氏觉翊意非善,愈疾驱,一日夜会世忠于秀州。
可见当时的“保义”,狭义的就是“保义郎”的简称,广义的则泛指官职官位做官的人。
综上,通过排比宋人著作中的“保义”使用情况,可知“保义”在当时有指向官职官位的意思。
而宋代正有“保义郎”一职是授予接受招安的盗匪头子的。
宋江是接受招安的盗匪头子。
所以宋江有受封“保义郎”的可能,仅仅是可能,因为目前未发现历史的记载。
想来水浒传的作者大概也是受这样的思路影响,才在书里实写了宋江受封“保义郎”。见《水浒传》一百十回中:
是日,天子特命省院等官计议封爵。太师蔡京、枢密童贯商议奏道:“目今天下尚
未静平,不可升迁。且加宋江为保义郎,带御器械,正受皇城使。
但是宋江在招安后又造反了,而且“自呼赛保义”。
这样就明了了,俺宋江不做你们朝廷的官,而是要赛过你们朝廷的官。
这和《西游记》里孙猴子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