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中国“两会”上,“民生”成为第一热词。此前刚刚发布的2011年中国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3将用于民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房的支出较上一年度均大幅增长。同时,收入分配改革有望于今年出台,而个税减负已提上日程。这一切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一个信号:民生优先。换句通俗的话说:切好蛋糕优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埋头“做蛋糕”——GDP以令全球瞩目的速度飞速增长,时至今日,这块“蛋糕”的块头已经相当可观——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GDP增速的渴望开始让步于对民生的渴求。蛋糕要继续做大,但当下更重要的是把它切好。这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计,需要中国政府这个操刀者具备相当精妙的刀工。
首要的是,中国政府需要对民生工程有准确深刻、高屋建瓴的认识。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民生工程是“只进不出”、“有去无回”的财政黑洞,将民生支出简单地等同于花钱。
但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民生投入其实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对于民生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对经济发展的反哺。其一是公众收入提高后,可以拉动内需,使中国由以投资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以消费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其二,民生问题解决了,公众幸福感增强了,爆发出来的积极性,必将提高社会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保障社会稳定。
其次,中国政府需要精确定位自己在民生工程中的角色。改善民生,政府责无旁贷,但也应避免大包大揽。实践证明,不论在什么领域,行政权力的过度深入都可能产生寻租、浪费等弊病。
况且,虽然今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3将用于民生,但由于民生这个“筐”实在太大,前些年亏欠民生的账又太多,分配到每一个分支项目的预算并不算十分充足。比如今年财政预算直接用于教育、医疗和文化等的支出依然仅为全国财政支出的1/10。此外,在保障房方面,今年中国政府已经下达了要在年内建成1000万套保障房的硬性指标,其建设资金将高达1.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0、财政收入的1/8。无论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要顺利完全保障房目标,可谓勉为其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在民生领域,除了重大事项,仍然应把一些事情交给社会和市场去办,而政府则发挥监管者的作用,达到资源有效配置。
再有,中国政府需要把握好民营企业参与民生工程的方式和程度。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政府这个监管者如何才能发挥引导、规范作用,既充分发挥民间资本活力十足、资金充沛的优势,又能保证民生工程不变味,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一方面,民间资本是逐利的,追求投资回报。在它们介入民生工程后,一旦政府监管不到位,很有可能会扭曲工程未来的运营。这并非杞人忧天,目前已经有多位学者针对保障房建设提出了类似的忧虑。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此前在教育等领域的生存困境已经证明,如果政府设定的限制性门槛太高,很可能扼杀掉民间资本的活力及施展空间,使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总之,中国政府今年空前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力度,是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职能转型的务实之举;但在增加民生财政预算支出的同时,摆在中国政府眼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在切蛋糕时手下有准头,做到“到位而不错位、补位而不越位”,恰到好处地把民间资本引入民生工程。
切民生蛋糕 政府须练好“刀工”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