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情怀与文体“探险”(之二)
——王蒙短篇小说论
“讽喻”笔法的极致运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政治风波的发生,市场经济的推进,文化乃至文学迅速的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大面积沉落,一个功利的、世俗的、丑陋的时代已然降临。主动辞去文化部长的王蒙,回到了更广大的社会生活中,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他不仅完成了以历史回忆为主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而且写出了大量现实题材短篇小说。这批短篇小说与既往作品的明显不同,是关于革命、理想的宏大主题的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中可见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困惑、焦虑、激愤之情。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作家更无所顾忌地运用了幽默、诙谐、夸张、讽刺、荒诞、象征、意识流等诸般武器。小题大做,亦庄亦谐,嘻笑怒骂,冷嘲热讽,把鲁迅笔法用到了一个新高度。他自信地说:“认识和把玩荒诞性,也是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另一个成年人的智慧是幽默。”12他痛切地说:“ 幽默的灵魂是诚挚的庄严,我要说的是:请原谅我那幽默的大罪吧,也许你们能够看到幽默后面那颗从未冷却的心。”13
王蒙这一时期的作品似可称为讽喻小说。以幽默、讽刺等为特色,但深层又暗含、隐喻着一些形而上主题。
对社会生活中一些异常、丑恶现象的发现和批判,是王蒙一生难以改变的“秉性”。尽管他知道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1991年至1992年的“稀粥事件”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其实王蒙《坚硬的稀粥》写作、发表在1989年春天,但一些人却硬把它同政治风波捆绑在一起。短篇小说总是给他惹祸,这已经是第三次。其后多家报刊发表了大量争鸣文章。有论者称:小说“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射、揶揄,在政治上明显是不足取的。”而台湾某杂志转载小说时加了这样的编者按:“此小说以暗讽手法,批邓小平领导的中央制度”14尽管整个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但它反映了“极左”思想的死而不僵,显示了王蒙小说不可估量的艺术力量。王蒙后来说:他这篇作品“实际上是写人们在改革下的一种幼稚病,一种浮躁的心理。我丝毫不把那个看做是我提倡的一种改革。”15从思想和艺术上看,王蒙通过一个家庭的膳食改革,寓言了社会变革的艰难复杂;通过爷爷、爸爸、儿子、徐姐等在膳食改革中的行为和心理,显示了各种人物之间的利害冲突和地位的变换。作家呼唤着一种务实的、稳健的改革。在艺术上把幽默、夸张、反讽、象征等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是王蒙短篇小说中的一篇杰作,也是新时期文学和多元化时期文学的一块界碑式作品。王蒙对社会问题的揭示是广泛而深入的。《要字8679》描写的是官场生活,使用了纪实手法,作家像剥洋葱头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现了官员之间关系的犬牙交错,各种人物的阴暗心理。但关于那位后备干部的层层考察、调查的结果,却仍然是一笔“糊涂帐”。这是一场多么庄重的荒诞剧啊!《冬天的话题》《满涨的靓汤》揭示的则是文化学术界的重重内幕。在荒诞不经的沐浴争论、煲汤制作等情节中,把文化学术界的门户之争、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等等丑恶现象揭示得淋漓尽致。《来劲》《来劲续篇》是两篇构思新奇、内涵隐晦的作品,探究的是各种人物近似疯狂的世俗贪婪,以及这种欲望的虚无和荒诞。
对人生、性格的解剖与反思,是王蒙最有兴趣的文学主题。而描写的对象又往往是知识分子,其中隐含着他的“自审”意识。对作为同道的知识分子,王蒙的情感和态度是复杂的。在七八十年代,他对他们主要是肯定、赞赏的,而到九十年代之后,他对他们表现更多的是同情、无奈了。《虫影》中的工程师忠强,年近花甲,一头黑发。正因这年轻的黑发,他被组织列为局长人选,同时也成为上上下下以至家人议论、怀疑的“焦点”。他因此而患病住院愁白了头发,生活终于风平浪静。头发的黑与白,竟然影响着人生的沉浮;一个知识分子的提拔问题,竟然引来各种人物的非议、“围剿”,荒诞的故事中显露着现实的真实,幽默的描写中饱含着作家的思索。《较量》里的那位市领导赵主任,是一个清高、正直的知识分子,他迷恋自己过去的专业工作,对社交应酬极为厌倦。他一次次地拒绝,但一次次地被胁迫前往。作家真实地表现了官场规则和世俗力量的强大,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懦弱和尴尬。可谓含泪的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和命运变迁等,王蒙也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和善意的嘲讽。《选择的历程》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我”看牙病的曲折经历,是选择中医还是选择西医,竟与中西文化纠缠不清,让“我”无所适从、痛苦不堪。有趣的情节、夸张的描绘、诙谐的语言,暗喻了对知识分子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文化性格的讽刺。《怒号的东门子》写的是一个合唱队员东门子的传奇命运。作家意在揭示,一个艺术家期望以打破常规的表现获得成功,只能是偶然现象。他的反常行为往往会导致悲剧结局。作品蕴含着一种现实警示意味。
王蒙是一个智者。他常常能捕捉到一些独特有趣的生活情节和细节,用简练的描述,赋予哲理内涵,创作出一种机智隽永的短篇佳作。譬如《阿咪的故事》揭示了人与猫天性迥异,其实是不能和谐共处的;譬如《话,话,话》讽刺了说话太多的丈夫,最后不仅迷失了自己也吓跑了妻子。都具有喻世、警世的艺术效果。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王蒙才思敏捷,写作快速,产量甚高,“萝卜快了不洗泥”,难免造出一些粗糙、浅薄、晦涩的作品来,使他的整个短篇小说给人鱼龙混杂的感受,这是颇让人遗憾的!
笔记文体的自由营造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主潮之外,始终有一个忽隐忽现、绵延不断的笔记小说支流。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源远流长的笔记小说传统在今天的承传和复兴。古典文学专家赖振寅指出:“笔记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领域显得十分特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小说,同时又是笔记。小说的特质使它具备了其他小说品类的一般特点,如人物、情节、散文化的叙事及虚构成分等;而笔记的体制又使它呈现随笔杂录、内容庞富的特点。两相结合,遂使笔记小说特色鲜明,魅力独具。”16正因笔记小说有内容、体例、手法等方面的诸多“长项”,因此很受学养深厚、创作勤奋的作家的青睐。汪曾祺、林斤澜、贾平凹、韩少功、聂鑫森、谈歌、孙方友等等,都在这一文体上有可观的建树。王蒙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位,且数量庞大,但人们因了他在长篇、传记、评论等多领域的成就,或多或少忽略了他这方面的实绩。
王蒙是一个最善于兼容并蓄且有创新意识的作家。他在谈到先锋文学时说:“仔细研究起来,先锋文学的一些元素和古典传统与民间传统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并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17他在谈到小小说创作时,十分赞赏古代笔记小说文体的精粹、篇幅的短小,希望小小说能汲取笔记小说的精华。18对一般作家来说更注重取法古代笔记小说的原有经验,而王蒙则把古今贯通,钟情于新旧融合、重铸新法,这样就使他的笔记小说具有了一种“新质”。王蒙早期、中期的小说,显然有更多的“现代”特征,而进入晚年之后的创作,“古典”气韵不断增长,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点和风格。
笔记小说的创作贯穿着王蒙的整个创作生涯。他从1978年就涉猎小小说,他有时称作“微型小说”,且一直没有中断。收集在《王蒙文存》中的小小说就有34篇。他还写过一组8篇《欲读斋志异》,属于历史故事新编,读来妙趣横生。改编过12则古代成语,想象丰富,新意迭出。他有意识地创作系列笔记小说是在1999年,以《玄思小说》为总题目,共写短章180篇,2002年辑集出版。2005年又出版了系列笔记小说《尴尬风流》,后言犹未尽,续写了一批新编。所有这些单篇的、系列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创的、改编的作品,都可称为广义的王蒙体新笔记小说。这些作品,事件的千奇百怪,人物的形形色色,时空的广袤交错,题旨的丰富鲜活,写法的千变万化,让人叹为观止。
特别是《玄思小说》和《尴尬风流》虽作为长篇小说名之,但其实是两部短篇笔记小说集。作品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老王,然而他更像是一个线索人物。作者也无意通过众多情节,刻画出一位完整、立体、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来。老王只是一个老态的、闲散的、后来退休的普通老爷子形象。但他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思考乃至洞见。老王就像导游一样,带着读者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读者驻足在这些凡人琐事面前,观看、感叹、思索,倒把沉默寡言的老王给忘掉了。这两部作品有近500个短章,或纪事或写人,或抒情或议论,带有逼真的纪实味道,有许多篇什可谓笔记小说的精品。
王蒙的新笔记小说值得全面、深入解读。大致概括,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富有意义的生活碎片。譬如《脚的问候》,写“文革”中恐怖的批斗会场,而被批斗的系总支书记老侯用脚在“我”右腿肚子上的轻轻敲击、“问候”,使决定自杀的“我”感受到了“鼓励和安慰”,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脚的问候”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内涵的生活情节啊!再如《母校的重要会议》,老王被邀请参加母校的重要会议,但来宾身份的显赫,会议气氛的热烈,宾馆设施的豪华,竟让老王恍恍惚惚,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开了个什么会”?这样的情景人们已屡见不鲜,作家的讽刺是多么辛辣!像类似的佳作,在王蒙的笔记小说中俯拾即是。
其次是用传神的笔触勾画出人物的特征。笔记小说体制短小,写人物就要抓住其性格情感的“亮点”,人物才能活起来。王蒙对此颇有经验。譬如《筝波》中那位做了市委书记的“他”,几十年过去依然保持着对一位女翻译家的崇拜与敬仰;譬如《老王》里那位并不懂音乐,但却在那些伟大音乐家的作品和人生中,领悟了人生真谛的老王等等,都是一些富有特点、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再次是选巧妙的情节揭示生活的哲理。小说有多种多样的品格,但智慧是最有魅力之一种。譬如《记录》中对百米竞赛不断打破记录的推想,《宠物》里对人予狗的宠爱最终造成互相伤害的忧虑,《记忆》中对忘记与记忆的辩证思考等等,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见微知著、独出心裁,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最后是用简朴鲜活的叙事语言创造一种敦厚健朗的民族风格。王蒙既往的小说语言,自由、潇洒、睿智、华彩,被人喻为“狂欢体”。但在笔记体小说——特别是晚近的创作中,“豪华落尽见真淳”,走向了简洁、含蓄一路,这也许是古典笔记小说对他的潜移默化,也许是人到晚年的求真务实。试举几例:
到了高处看世界,看北京就是不一样啊,他感到自己在御风,在驾云,在吞吐宇宙,在神驰八极……
老王与来往的老友谈天,大家一致认为,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现在的生活是他们这一辈人有生以来最丰富的。……几个老哥们儿,都认为太寒酸了固然不好,太丰富了也不好。
老王的大孙子是象棋棋手。说起来还跟老王的培训有关。孙子自打两三岁上就跟爷爷下象棋,起初下不过时,哇的一声就哭。爷爷心疼孙子,所以年幼的孙子,在跟爷爷下棋时,是无疑的常胜将军。
如此的朴素、蕴藉、温厚,与作家过去的“狂欢体”可谓判若云泥。从“革命”到“现代”,从“讽喻”到“古典”,王蒙所经历的漫长的艺术跋涉和精神演变,真是意味无穷。
注释:
①严家炎:《论王蒙的寓言小说》,《王蒙研究》创刊号2004年10月。
②童庆炳:《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③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2期。
④111213王蒙:《王蒙文存》第21卷188页、27页、123页、2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⑤⑩王蒙:《王蒙文存》第19卷142页、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⑥⑦1517王蒙:《王蒙文存》第20卷219页、23页、157页、1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⑧⑨引自温奉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研究50年述评》,《王蒙研究资料》(下)715页、71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4引自宋炳辉 张毅编:《王蒙研究资料》(下)76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6赖振寅主编:《中国小说》第65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8王蒙:《小小说的明天更美好》,《文艺报》2009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