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段崇轩

1952年生,山西原平人,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历任山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师,《五台山》杂志编辑,《山西文学》编辑、执行副主编、主编。编审职称。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赵树理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300多篇,散文随笔100余篇,共200余万字。著有长篇传记《赵树理传》(合作),评论集《生命的河流》、《永驻的厚土》,专著《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马烽小说艺术论》,散文随笔集《蓝色的音乐》等。专著《马烽小说艺术论》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第10届优秀成果奖,论文《走向新世纪的山西文学》(合作)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备忘录》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90年代乡村小说综论》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2005——2010年短篇小说综论(下)


 

世俗社会中的上下求索

 

在“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

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总会深刻地影响着作家的理性思考和文学的思想内容。21世纪之后的中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那就是在“民族性”“本土性”与“现代性”“世界性”之间的不断摇摆和探索。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有过对“民族性”的偏执固守,也有过对“现代性”的狂热追捧。当下却进入了对“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双向探索中。它标志着文学的理性和成熟,也显示了文学的焦虑和困惑。短篇小说是一种敏感的文体,作家们的思想情感总是通过它及时地折射出来。在近年来的短篇小说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作家在向本土文化回归,有...

Read more

读金仁顺短篇小说《梧桐》


(作者附记:长春作家金仁顺,是一位颇有艺术追求的新锐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别具一格。她的新作《梧桐》写得更精湛、圆熟了,我写了一篇鉴赏文章,请朋友们指点。2011.3.26)

 

庸常生活中的一脉亲情

——读金仁顺《梧桐》

 

你想象一下:在一个高楼林立、人车涌动的大城市的夹缝里,有一处闹中得静的小院落,正面是几件低矮的砖瓦老平房,院中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下蹲一只树根做的旧茶几。这里曾经是一个和睦、快乐、安静的普通人家。但是现在,父亲已经过世数年,却还随处烙着他生命的踪迹;女儿也已出嫁,就在本市工作,随老公住在小区的高楼里。母亲刚刚退休,她从丧夫和嫁女的悲伤中...

Read more

《南方周末》约而未发的两则短稿


(作者附记:2月24日,收到《南方周末》的一则约稿函,随后编辑C先生打电话,问我能否为他们的“请您参与‘两会’”写点短稿,并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谈了两点感受,一是事业人员的工资问题,二是事业单位的“异化”问题,他觉得很好,鼓励我写出来尽快给他,并嘱我要写得简短、艺术。畅聊半个多小时,甚感投机。但3月3日的报纸出来了,虽然以“百姓看两会”的栏目发出一些,却多是些不痛不痒的言论。其间C先生来函说:“另外部分文字(部分被毙),将陆续刊出。部分文字有所改动,比如我们原定为公民看两会,后作百姓看两会。其中改故,我们也不便道明。但相信大家会理解的。”昨天我看到3月10日的报纸,这个栏目已经取消,我的文...

Read more

王蒙短篇小说论(之一)


(作者附记:撰写《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演变史》,我选定了15位作家作为重点论述对象,还有数十位综合论述对象,而王蒙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作家。但王蒙又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不仅作品数量多,且内涵复杂、形式多变。我用了近二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对他的评述。现先贴在这里,请网友们指教。2011年3月12日)

 

现实情怀与文体“探险”(之一)

——王蒙短篇小说论

挑战文体的极限

严家炎说:“王蒙是中国当代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之一。他复出以来,几乎一刻不停地在进行着多种小说文体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试验,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童庆炳曰:“有许多中国作家都在探索着...

Read more

王蒙短篇小说论(之二)


 

 

现实情怀与文体“探险”(之二)

——王蒙短篇小说论

 

“讽喻”笔法的极致运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政治风波的发生,市场经济的推进,文化乃至文学迅速的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大面积沉落,一个功利的、世俗的、丑陋的时代已然降临。主动辞去文化部长的王蒙,回到了更广大的社会生活中,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创作。他不仅完成了以历史回忆为主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而且写出了大量现实题材短篇小说。这批短篇小说与既往作品的明显不同,是关于革命、理想的宏大主题的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中可见作家对现实...

Read more

我的述职报告


(作者附记:作为一个专业写作者,每年都要写一份“述职报告”,这是2010年的,贴在这里,也算对单位、对自己的一份交代。2010年还想更多读一些书、写一些文章。2011.3.12)

 

段崇轩2010年创作和文学活动

一、今年的主要文学活动:

1. 4月10—11日,在太原参加中国小说学会第十届年会并作关于短篇小说发展的发言。

2. 5月17日——26日,赴杭州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度假。

3. 6月6日,参加山西大学文学院2010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论文答辩,为主持人。

4. 6月29日—7月1日,参加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论证委员会的论证,在长篇小说组。

5. 7月17日,参加原平...

Read more

长篇小说评论一篇


(作者附记:李录明先生出版了一部反映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我以通信的方式写了一则书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贴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2011.3.15)

 

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先行”之作

——读《香香女的老人国》致李录明先生

 

老李:你好!收到你的长篇小说《香香女的老人国》(以下简称《香香女》,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已有二三个月了,直到春节过后有点闲暇,才静心拜读。此前你在信中、电话里多次谈到这部书的创作、老龄化问题、你的写作构想等,希望我能读一读,提点意见。我从中感到你对这本书的珍视,对我的“意见”的期待。我们的交往已有30多年了吧?上世纪70年代...

Read more

我读2010年的短篇小说


(作者附记:跟踪当下短篇小说的足迹,已有五年。虽然辛苦,但也乐此不疲。都说现在没有好短篇,这话也对也不对。好短篇还是有的,但真正的杰作很难看到。我们不缺乏作家,不缺乏技艺。我们的作家缺少的是卓然不群的思想、独立自由的人格、宽厚悲悯的情怀。这样的作家不知还要等待多少年,才会出现。这篇述评,将在刊物上发表,但要等到三月才能看到,先贴在这里,请网友们指教!2011.1.30)

 

坚守精英品格  彰显文体优势

——2010年短篇小说述评

 

不变中的渐变

短篇小说真的半死不活、不思进取、前途黯淡,将被淘汰“出局”吗?不。浮浅的感受不能代替理性的判断。跟踪2010...

Read more

读范小青短篇小说《我们都在服务区》


(作者附记:2010年,范小青有两个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来自何方的信件》和《我们都在服务区》,都是反思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我写了一篇鉴赏文章,请朋友们批评。2011年1月11日)

 

 

无望的“突围”

——读范小青短篇小说《我们都在服务区》

 

有一部样子精美、功能强大的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通电话、发短信、拍照片乃至上网漫游,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事和乐趣。手机已成为很多人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全国拥有手机的人已达5.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称中国为手机大国当之无愧。在手机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用处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