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也需要各自的合作姿态和互补意识


  重庆是一个以工业为中心的制造极核,成都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消费极核重庆的优势在于汽摩、制造业、能源、物流,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旅游高铁将把两座城市变成一座城,一小时互通,可以在重庆上班,成都生活,或者在成都上班,重庆生活。

  当国务院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并将其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成都与重庆,这两座被外界渲染为“明争暗斗”的城市,再次以一个整体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历史的使命已经不容许两座城市继续“明争暗斗”,在竞争、合作和互补中“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两大城市唯一的选择。(《四川日报》110315)

  无论GDP还是辐射带动能力,成渝都在伯仲之间,谁都不具备当龙头的绝对条件。但是重庆和成都都是具有各自特点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同时巴山蜀水的儿女,具有相同的文化根脉。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兴平,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王孝询不约而同地表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际上已经在国家层面上终结了成渝的争斗,“成渝同城化”成为一个大趋势,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总纲”的指导下,重庆和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演绎的“双城 记”将会愈加精彩。

  相比沿海城市高房价、高成本以及交通拥堵,生活成本相对低廉且文化底蕴深厚的成都,是中国二线城市中的翘楚。如今,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是今日中国城乡发展最协调的大城市之一。去年年底,成都开通了西部第一条地铁;通往沿海城市的高速铁路公路发展正在加紧建设,航空方面成都一向是西部航线最密集的城市。近两年,成都还吸引了富士康、戴尔、IBM、微软、Intel等高科技公司来此聚集。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国西部建立的第一个园区项目也落户成都。

  大家都是巴山蜀水养育的儿女。历数成都与重庆的竞争,从交通枢纽、西部金融中心、总部经济到IT产业、汽车产业发展,甚至到外国领事机构的落户,成都与重庆这两个镶嵌在巴山蜀水间的双子城,这些年都一直在较劲。但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在这种竞争中,成都与重庆在飞速发展。而现在的整合会使得这种能量赋予新的能量。从而能够出现跨越式发展。

  无论GDP还是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成渝都在伯仲之间,谁都不具备成为龙头的绝对条件。将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经济发动机,重庆是一个以工业为中心的制造极核,成都则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中心的消费极核,两者强强互补。

  成渝高铁途经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地域,该地域总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以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两极,辐射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涵盖人口9800多万人,涉及城市35个,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之一。

  相中看来中央提出要建立成渝经济区的决定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对于这两个区域的合力相加的一种睿智之策,因为当是彼此割裂的两个区域的时候,彼此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而且相互的实力体现,也是彼此的一种心态使然,如果是这样的一种情绪能够相互促进的话,对于成渝两地是一种正向的推动力,但是一点成为明争暗斗的格局,那么就会对于彼此的一种力量的削减,反倒是相互抵消了彼此的优势,而使得彼此的足部相互暴露出来,其结果不利于两地的共同发展,现在把彼此的利益饭放在一起进行全面打造,那么,就使得过去的那种分力现象消失,而使得这个本来就是一家人的地域共同打造巴山蜀水的经济能量,共同为繁荣大四川的经济发展积蓄更大的能量,通过彼此的经济互补使得优势更加显现,在打造西部第四极中显现新的效能,促进整个经济区域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