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评论一篇


(作者附记:李录明先生出版了一部反映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长篇小说,我以通信的方式写了一则书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贴在这里,请朋友们指教!2011.3.15)

 

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先行”之作

——读《香香女的老人国》致李录明先生

 

老李:你好!收到你的长篇小说《香香女的老人国》(以下简称《香香女》,作家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已有二三个月了,直到春节过后有点闲暇,才静心拜读。此前你在信中、电话里多次谈到这部书的创作、老龄化问题、你的写作构想等,希望我能读一读,提点意见。我从中感到你对这本书的珍视,对我的“意见”的期待。我们的交往已有30多年了吧?上世纪70年代初中期,我还是一个返乡青年、文学爱好者的时候,你和成一、杨茂林、李炳泉、贾培礼等一批“笔杆子”,云集原平县委的宣传文化部门,一边从事新闻宣传,一边兼搞文学创作,是你们启蒙和鼓励了我,使我走上一条文学之路,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让人感动。

我知道,你从事了30多年新闻事业。虽写过一些当时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如《铃声叮当》《公路上》《城里飞来的花瓢虫》等,后来辑集出版了《指印》。但你的主业是新闻通讯,或者说这种职业无形中影响了你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具有了一种“新闻人”的个性。在阅读你的长篇新作前,我担心有新闻化倾向。但读过之后,我深感你以自己的努力和功力,基本克服了新闻化弊端,写出了一部真实、细腻、鲜活、感人的现实之作。新闻、小说、艺术三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融合得好、相得益彰。处理不当,则不伦不类、各受其害。自然,还不能说你这部作品已进入艺术化境,但整体上说已构成了一部完整和谐、流畅好读的小说了。

《香香女》的故事情节集中巧妙,人物形象多样鲜明,可见你在构思上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但其框架和主线是清晰、突出的。它通过两代人三个曲折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个老龄化的普通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质朴而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主要人物刘军香、杨永兴夫妇俩,本来是青年才俊,但在严峻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都成为失败者。而在关爱奉侍双方老人、养育儿女的艰辛岁月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小说突出地表现了在老龄化的家庭和社会中,年轻和中年一代人的艰难生涯,以及凸显出来的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老龄化已成为当前中国一个尖锐而重大的现实问题,但在时下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中,还鲜有看到,因此我以为你的《香香女》是直面老龄化社会的一部“先行”之作。

对你表现的老龄化问题,我也是感同身受、想法良多。我的家庭兄妹四个,分居三个城市。80多岁的老父亲生活已无法自理,怎样使老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家的难题。我去北京儿子家小住,只见诺大的小区、密集的高楼,上下班时间才可看到年轻人匆匆来往的身影,而整整一白天,满目尽是成双成对的白发老人,或拉着或用童车推着一个孤单的孩子,蹒跚而行。正如你说的:“举目四望,茫茫人海,黑发人年年减少,白发人一年年增多”。当下中国面临着众多问题乃至危机,譬如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体制僵化、道德沉沦等等,但这些问题通过全社会的变革和治理,是可以逐步克服和解决的。而一个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却是由各种因素积累而成,渐次加速显现,深刻地波及着社会各个方面,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它只能因势利导,做好必要的应对和准备,却不能采用任何办法消除它。正如西方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人口问题是历史发展中的“长时段”问题,它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起支配作用。现在,国际、国内的一些社会学家,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正在升温,但思想观点却不尽相同。譬如国内有学者认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同时认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可能导致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以及公共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因此,可以预见,人口老龄化将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或持续平稳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但也有学者指出:要理性对待人口老龄化,既不要将它“妖魔化”,也不要对它掉以轻心。关键是政府要有清醒认识,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来。

老龄化从大处说是国事,从小处讲是家事,再往细处说是个人的私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它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命运、处境乃至思想、情感等等。《香香女》从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宏观着眼,而从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命运入手,展现了一幅逼真而严峻的世俗社会图画。小说中的刘军香(小名香香)和杨永兴,都曾是大学里的高材生。毕业后一个在企业当会计,一个在市委办公厅做文秘干部。云中山旅游,二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又有了一个聪明、漂亮、上进的女儿杨柳。这样的青年,这样的家庭,本该是比翼齐飞、不断进取、前程似锦。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却赡养着四位老人,加上先离后聚的香香生母共五位老人。刘军香的命运可谓艰难而沉重。最初是香香的养父刘有旺饮酒过量患脑出血、手术后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然后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婆婆邢有鱼、几次走失后最终因车祸而亡。后来是养母郭春花患胃癌做手术、病变后久治不愈去世。三位老人,数年光阴,夫妇二人全力以赴、摸爬滚打,尽着作为儿女的全部责任。老龄化家庭,折断了年轻人理想的翅膀,使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如牛负重。生活是庸碌的、艰辛的,但这个家庭充满了爱心与温暖。几位老人勤劳、慈善、正直。儿女纯朴、真诚、孝敬。父慈子孝,婆媳和睦,相濡以沫,承袭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美好伦理道德。小说的故事情节也编织得波澜起伏、曲折感人。刘、杨两家,不仅父辈刘有旺、杨根田,而且子女刘军香和杨永兴,都有一段美好而浪漫的爱情。两家之间又有一段戏剧性的因缘。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作者的描述是准确、细腻、清晰的,这自然是可贵之处。但同时又“暴露”了作者长期形成的“新闻笔法”的缺陷。即作品叙事不少地方过分写实、简单、理性。缺少小说艺术应有的空白、朦胧、抒情、心理描写等等。这是让人遗憾的。

人物塑造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我知道你是经过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训练的,因此在这部小说中着力刻画了几位富有个性的人物,保证了这部小说的成功。你在小说的“后记”中着重谈了你塑造的八位人物。主要人物自然是刘军香以及丈夫杨永兴。此外,性格豪爽、坚强的原部队炮兵团团长、离休干部刘有旺,漂亮贤惠的原部队卫生队护士、后成为刘有旺妻子的郭春花,市教育局退休干部、副教授杨根田;还有家庭妇女邢有鱼、杨刘两家的宝贝女儿杨柳、杨根田的初恋情人王枣叶等,都在你简练、灵动的笔下,写得清晰自然、善良美好。让人感到不足的是,你对你的人物看得太清楚、太表面,因此少了文学人物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有点纪实文学中的人物味道。主人公刘军香我以为塑造得是成功的。你对她的评价是:“她聪明贤惠,任劳任怨,尊老爱幼,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她毕业于财经学院,业务过硬、珠算娴熟,成为全市有名的“玻璃会计”。但却没有“靠山”、不善社交、加上家庭拖累,沦落成为市委大院的清洁工。她本可以去超市、去公司当一个出色的会计师,多多赚钱,过上有小车有大房的富裕生活。但为了双方的老人,她竭尽孝心,困守家庭,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和心血。在今天孝道崩溃的时代,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女性形象。小说末尾处,在给老父祝贺80大寿时,她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感悟:“她看着全家人这样开心,这样热闹,心里也很激动,眼里又流出了泪。什么铁饭碗好工作、什么打工挣钱、什么小别墅、什么楼中楼、什么名车等等,是那么遥远;那么虚无缥渺,她什么也不想了。她要实实在在面对现实,老爸、妈妈、公公、老公、女儿,这几个人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的生命就是自己的生命,他们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她要买米买面、洗衣做饭…… 照顾好这几个人,这几个人生活的好,她就满足了。自己内心的满足和亲人情感的珍惜就是真正的幸福。”老李,当我读到这里,不由地感动落泪。刘香军的感悟是世俗的、平凡的,但也是高洁的、伟大的。像这样重情重义、具有母爱情怀的女性,现在又有多少呢?另一位重要人物杨永兴的形象也是可圈可点的。他是北大的高材生,又分配到市委办公厅这样的核心部门当秘书,还是写材料的高手,本来是天时地利、前途无量的。但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上他的书呆子气,不仅在仕途上步履维艰,甚至被排挤到市文联。但又是他的“不识时务”,他拒绝了为企业家写自传、换取两套住房的美差;因热衷于写老年题材的新闻通讯,连个二级作家的职称也没评上。但在家里,他关爱妻子、孝敬老人、教育女儿,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这一人物身上没有光环,比刘军香香显得更真实自然。是一个被社会现实所抛弃、被老人重负压弯了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但让我不能满足的是,这两位人物形象外在的行为写得多,内心活动着墨少;正面性格堆积得多,人性的复杂表现得弱,缺乏一种深刻、丰沛的艺术力量。这是不是一种“新闻思维”的结果呢?

在《香香女》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我感到你在努力借鉴多种方法和手法,以创造出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来。在把握和表现生活上,你力图使小说具有一种新闻通讯的真实性、及时性。除集中写了刘军香家庭中的老人情状外,又穿插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老人现象和问题。在小说的艺术模式上,你则在探索一种通俗小说的写法,譬如直白的书名、章回小说式的目录、大故事中不断套入小故事等,使作品获得了更多大众读者的喜爱。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你却依然沿用的是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套路,譬如情节的编织、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揭示、语言的锤炼等。应该说你的探索和融合是积极有效的,但我依然觉得有夹生的感觉,几个方面都沾边,但哪面也化得不彻底。小说艺术自然要兼容并蓄,但也需要以某一种艺术形态为主体,而用其他艺术形式去丰富、强化它。

还需要指出一点的是,你对老龄化社会的感受、认识是深入、准确的。但却显得不够开放、新颖。其实老龄化社会的形成,“灾难、战争、疾病、观念”自然是一些重要因素,但国家政策、文化观念、经济变化等,是更关键的根源。而在一个老龄化的家庭中,代沟的冲突、道德的矛盾会非常复杂而激烈。在这些方面,你的表现显然是薄弱的。

老李,我从事文学评论30余年,始终奉行着鲁迅“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准则。对你的这部精心之作,自然也不例外。在充分肯定你的作品的前提下,我提了不少意见,有些也许有道理,有些也许完全是错的,望能得到你的理解、海涵,同时也期望听到你的“反批评”意见。就此打住!

顺颂春安!

                                                                   段崇轩

                                                                2011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