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周千缘
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子过来咨询,这位父亲说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不但自己不好好听课,还经常在教室里到处走动,象猴子一样东抓西挠,搞得其他的同学都没法安心学习。班主任把家长叫到学校来谈了几次,实在没办法,只好劝退。家长疑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有多动症?
我把孩子支到一边去,让他单独去玩,向这位父亲问起孩子的成长经历,小时候的表现等情况。这位父亲诉说,他们夫妻三年前离异了,孩子跟着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平时很少有时间照顾他。孩子小时候学习还算认真,但这一两年越来越不象话,不但自己不想念书,还专门欺负比他小个的学生,让别人没办法专心听课。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透过玻璃门,我看着孩子在一边双脚并拢地坐着,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放在腿上,显得有点无聊,只有眼睛不时往我们这边看!
我告诉这位父亲,可以肯定你孩子不是什么多动症,不要乱给他贴标签。只是他很需要得到你和老师们的关注与认可。许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一些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旷课、打架等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孩子老眨眼睛、耸鼻子、口吃等小毛病,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不出任何问题,家长对孩子们这些问题行为头痛不已。常见的做法就是不断纠正孩子的毛病,不断对其批评指正,,希望孩子最终能解决问题,却往往法不得当,无可奈何!
殊不知,孩子的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动机和原因。常见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关注,也有一些是为了争取权利,以及对家人和老师的被动攻击。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教师或同学的承认,觉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就强烈的渴望他人关注。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违纪,表现出问题行为,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
其实,获得关注与认可,渴望被赞赏与接纳是人所共有的天性。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好的青少年儿童更是需要他人的关注和肯定。这是他们获得自信心,建立自尊感的力量源泉。依据行为主义的理论观点来看,这些负面行为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经验。这些负面行为往往遵循这样一条发展主线:因为被忽略——孩子开始产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引起关注——关注强化问题行为。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父母及家长最容易采取的就是批评和惩罚,惩罚起初可能还有效,到最后却往往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孩子越产生问题行为,父母越批评制止,父母越批评严厉制止,孩子问题反而越加严重。这是困扰很多父母及老师的难题。
原因在哪里?一方面,人类先天具有一种对环境的适应力,不管最初的惩罚给孩子带来怎么样的刺激,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样的惩罚反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皮了。另一方面,批评和惩罚关注的重心是孩子的问题行为,这种关注首先就集中了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我们许多人都有过骑自行车的经历,当你发现前方的路中央有一块石头,你的第一反应是避开它,在你的内心有个声音对自己说,千万不要撞上,千万不要撞上,可奇怪的是,最后躲都躲不过。还是撞上了,因为那时那刻,你全部的无意识把注意力已经集中在那块石头上,所以它成了你的目标。风靡西方的神经语言程式学(NLP)认为语言对大脑的影响是惊人的。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如果告诉你,不要去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你会怎么样做?你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想到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同样地,当别人告诉我们,“别去想那个问题时”,因为我们的大脑不知道如何以反向的语言来处理资讯,为了想知道不去想的事情是什么,首先就必须去想它是什么。父母和老师经常使用这种批评和指责的语言模式,他们总是去告诉孩子们不要去做某事情,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原本不希望孩子集中的地方上。
有时候,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为了想大人争取一种权力,我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看到孩子在小的时候为了要某个玩具,或者做某件事情时,父母如果不同意,孩子第一反应就会哭或者干脆不吃饭。这种问题行为是对父母的一种要挟手段,是一种控制父母的行为方式。而许多父母太过宠爱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一哭,或者是不吃饭就容易产生妥协,父母们不知道,恰恰是这种妥协反而更加强化了孩子爱哭和不吃饭的问题行为。
依据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当消除强化时,个体的行为就可以被降低或消除。尤其对于那些妄图通过负面行为吸引父母或老师注意的孩子来说。大人的干预,往往会成为其问题行为的“奖励”并强化了这种行为,也就是他们达到了目的。
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呢,对于其问题行为最好采取视而不见的忽略。问题行为没人关注了,自然就不想做了,相反的,对于那种正面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表扬。已有心理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关注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建议家长遇到这种情况,选择忽视负面行为,关注正面表现。以到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